最近,《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引发的舆论风波真是越闹越大,抵制声此起彼伏,连一批又一批的人纷纷站出来,似乎不仅是为了给《南京照相馆》施压,更是在竭力打压《731》的上映之路。这其中居然还有主持人参与其中,公开指责《南京照相馆》是因为山东情绪的煽动,激起仇恨,但我们不禁想问,这些人到底对电影背后的历史意义了解多少?央视早就提示过大家,这部电影其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其中一位主持人,真是大言不惭,公然对电影进行指责,难道他没有看到央媒如何定义这部影片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一部电影竟然在公众心中有如此极端的两极化评价。电影《南京照相馆》口碑分裂,不是简单的艺术之争,而是直接对准了民族的历史和尊严。到底谁在捍卫历史的尊严?谁又在伤害它?
有些人认为电影过于血腥暴力,特别是那些描述日军残暴行径的画面,简直让青少年无法接受,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很不好。然而,这种观点实在太过于偏颇。电影的真正目的是提醒我们正视历史,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我们总在捍卫那些死去的先烈,难道他们牺牲的意义,真的可以用“娱乐化”来评判吗?
面对这些攻击,网友们毫不示弱,反击声浪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他们表示:“今天坐在电影院🎦里挑剔电影不够放松的资格,难道忘了先烈们的牺牲吗?没有他们,哪有你今天安稳的生活?”《南京照相馆》并非为了娱乐而拍,而是为了警醒后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我们今天的和平与自由付出生命的人。
然而,这些批评者完全曲解了电影的意图。电影中的照相馆工作人员阿昌,通过镜头传递了日军残暴的罪行,目的是让观众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而非延续仇恨。更令人震惊的是,电影中的随军摄影师伊藤角色,他为获得更好拍摄效果,要求日军士兵放慢杀人动作,甚至在婴儿哭声打扰时直接摔死婴儿。这一恶行,最后他选择了自杀,给他可怕的罪行画上了句号。
然而现实远没有电影中的“恶有恶报”那么简单。历史上的伊藤原型,是著名的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他并没有为战争罪行付出任何代价,反而在战后安然无恙,成了享誉全球的电影大师。电影里的“善恶有报”其实只是在艺术上的一种美好愿景,与现实的残酷差距巨大。电影的桥段虽然富有艺术加工,但现实中的历史正义却早已缺席。这也让部分人认为,电影并没有真实地还原历史,反而为“历史修正主义”开了个口子。
上海主持人周小畅公开提出极端看法,认为《南京照相馆》本质上是在煽动情绪、激起仇恨,而不是珍惜和平,简直是为了下一场战争做准备。这一观点令部分人更加坚定了对电影的否定,甚至有人开始提倡“遗忘”历史,认为现在的日本社会已经很文明,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礼仪、垃圾分类等先进之处。
不过,随着央媒的介入,这场争论终于有了定性。官方明确表示,铭记历史并非为了煽动仇恨,而是为了警示我们不再重蹈覆辙。事实上,许多曾到访731博物馆的日本人,才意识到战争罪行的真相,甚至有外国人因此创作了关于731的歌曲,呼吁全球关注日军暴行。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自己的历史认知,真的不如这些外国人吗?
《南京照相馆》的风波,其实并非简单的对错之分。历史的真相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遗忘。我们希望能从这段沉重的历史中解脱,但更希望从中汲取力量,避免重蹈覆辙。面对这些挑战,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既要有勇气直面历史的创伤,也要有包容多元的胸怀。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让记忆的力量成为照亮未来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