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暂停键》这部电影终于要在国内正式上映了。
这不是一部特别“好看”的电影,更不是一部让人轻松愉悦的电影,很多情节甚至让人很压抑,但它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尤其适合那些处理亲密关系有障碍的人群,比如那些对别人非常彬彬有礼,对家人、爱人经常易燃易爆炸的人群。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个离婚带娃的女人,在社交活动上,遇到了一见钟情的男人,便开始勇敢地追求那个男人,大胆示爱、表白后,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顺利步入婚姻,有了2个可爱的孩子。
随着时间推移,热烈的恋爱变成了平淡的日常,她与男人的关系也开始变成“无来由”地吵闹、冷战直至分居。
与此同时,女主与青春期的女儿也经常处于剑拔弩张的爆发状态。
无奈之下,女主开始向好朋友敞开心扉,并决定接受心理咨询。痛苦至极的时候,女主去拜访了她的母亲,两人却发生了一场让彼此都非常痛苦的深度交谈(争吵)。
就在与母亲爆发性争吵的过程中,女主开始清晰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她一直觉得自己是被母亲施舍了巨大的爱意与牺牲;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善良,不配得到真正的爱与幸福。以至于,在第二段婚姻明明应该非常幸福的时刻,她产生了强烈的恐慌——害怕丈夫突然抽身离去,害怕丈夫意识到她不配被爱不再爱她。
这种恐慌让她在日常相处中,会下意识地出于防御性的心理,去贬低丈夫的行为,去破坏丈夫的心情。比如刻意让丈夫觉得他分不清孩子们的衣服,照顾不好孩子们的起居,进而想让丈夫觉得他不如自己,他能娶到自己是莫大的福分,所以他不能离开自己。
她跟青春期女儿的关系非常恶劣,本质也是一样的。因为她心底总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害怕那些她深爱的人离她而去,所以她总是试图用一种恐怖又扭曲的方式让那些人觉得有愧于她,从而无法离开她。
当她把这种心底的隐秘吐露给好友听时,她的好友都震惊不已,觉得不可思议。
好在,女主慢慢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根源,也在影片的结尾处努力去接纳完全的自己、认可完全的自己,爱上完全的自己。然后用一种相对平和的方式去面对自己的丈夫、女儿,给他们选择的自由与空间,即便他们选择离开也可以接受,因为女主有自己做后盾。
整部影片并没有什么炫技的花活儿,也没有什么刻意煽情的桥段,反而用一种非常客观、冷静又完全外部的视角,把主题故事讲得深刻、透彻。既像显微镜🔬一样放大了那些存在于亲密关系中的问题;也像刀子一样剥开了女主内心的隐疾、脆弱、撕裂与痛苦。
女主的表演非常自然、入戏,简直成了角色的化身,迅速让观众共情。
看到女主被困在角色的失落、挣扎、疯狂中困兽犹斗的狼狈模样,就像看到了一个熟悉的朋友正在经历一段混乱的痛苦。
影片结尾,女主终于开始克服那些问题与挫折,走出了身心的沼泽地时,作为观众又感到由衷地欣慰,就像自己的朋友重新获得了感受阳光、感知生活美好的能力。
一直以为,认识并接纳自己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看过电影,发现自己的这个论断有些片面,真正认识完全的自己有一种釜底抽薪的痛苦。更让人痛苦的是,认识了完全的自己,发现了很大的自身问题,却不知道——要不要去改变,能不能做出改变,以便让自己的感情、生活、工作都更加顺畅、融洽一些。
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也是一面镜子,可以让观众去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状态。如果你是那种在亲密关系中的易燃易爆炸的人,是那种很少完全袒露自己,尤其是脆弱的、带刺的、黑暗的一面的人,是那种会对亲人造成伤害但事后非常后悔的人,这部电影就非常值得一看。
这里并不是说,女主的经历和选择就是唯一解,而是通过电影去跟最全面的自己做一次对话与交流,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与释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爱的暂停键》由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自编自导,赫尔加·古莲主演,今年一举获得了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8月24日,该片在北京举行了首映礼,并将于9月5日在国内正式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