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北京世纪剧院的舞台,本该是《宝岛一村》观众分享会的温情场景。无论是坐在台下翘首以盼的观众,还是守在网络直播前的戏剧爱好者,原本期待着一场温润的交流,却意外目睹了一出足以颠覆认知的“荒诞剧”。
一声尖锐的提问打破空气:屈中恒是吸毒艺人,赖声川是真不知情,还是在公然对抗中国法律?导演的冷脸回避、临走时愤怒的手指,以及事后被曝出的“追查提问者身份”的操作,让这场艺术活动瞬间变了味。热搜刷屏的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心里骤然一凉:那个曾让我仰望的戏剧大师,似乎早已迷失在权力与傲慢之中。
---
艺术圣坛的崩塌:从仰望到质疑
曾经,我是赖声川作品的追随者。2016 年,在上海上剧场,《暗恋桃花源》舞台飘落的白色桃花瓣,江滨柳那句“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令全场观众泪湿眼眶。那时的我,感动于赖声川用荒诞勾勒深情的独特美学,甚至无数次向朋友推荐。直到后来才知道,许多署名为赖声川的“经典台词”实为集体创作,甚至出自金士杰之手。
同样,《如梦之梦》上剧场专属版以 8 小时沉浸体验闻名,莲花池票价高达 5000 元,观众依旧趋之若鹜,相信“艺术值得投资”。然而该版本豆瓣开分仅 6.6,创下所有版本中最低纪录,最终票房惨淡。市场无情地回馈了这场“割韭菜式的艺术盛宴”。那时,我们依旧愿意相信这位戴着“华人戏剧教父”光环的创作者,与道德无关。
真正的裂痕来自《曾经如是》。剧中灾后移民美国的虚构情节,让角色直言“美国是所有中国人需要投奔的地方”。这种扭曲现实的叙事,让我第一次怀疑赖声川的立场。再加上他美籍身份,这份“艺术表达”多少透出献媚意味,令观众对其艺术纯粹性产生质疑。
---
道德底线的失守:从失望到愤怒
如果说艺术观念上的分歧尚能辩解,那么在金钱面前的妥协却让人彻底寒心。2024 年,《如梦之梦》专属版票价飙升至 5000 元,刷新中国话剧史纪录。观众在旋转座椅上吐槽“花一万元看了个转圈圈”,讽刺的背后,是艺术理想彻底让位于商业逐利。
然而所有的失望,都比不上 2025 年 8 月那场发布会的冲击。屈中恒的“劣迹艺人”身份被全面曝光——早在 2006 年就因吸毒被央视点名,2007 年更因服刑三个月。本应根据“零容忍”政策彻底退出公众视野的他,却在赖声川的庇护下,主演《宝岛一村》数百场,甚至成为 2025 年上剧场开幕大戏的核心演员🎭️。
赖声川在内地握有上海上剧场、乌镇戏剧节等产业,每年依靠政府补贴和票房收益斩获数千万,却在艺人选择上公然践踏规则。这种“吃饭砸锅”的姿态,彻底击碎了观众最后的信任。
---
触碰法律红线:从愤怒到绝望
事实证明,这不是赖声川第一次挑战底线。2011 年,他执导台湾辛亥百年音乐剧《梦想家》,两天耗资 2.15 亿新台币,被批评严重浪费公共资源;团队成员杨采薇发表 TD 言论,他保持沉默;经典剧作《暗恋桃花源》的感人台词出自金士杰,《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更被曝抄袭李国修手稿。大师光环背后,暗角重重。
真正让人绝望的,是他对法律的态度。当观众质问“是否在对抗中国法律”时,他的回避与冷脸已是答案。要知道,对涉毒艺人的抵制不仅是行业规定,更是对缉毒英雄的致敬。每年数百名缉毒警察牺牲,他们的生命筑起的防线,不容任何人践踏。而赖声川让屈中恒重返舞台的每一秒,都是对法律与英烈的冒犯。
更令人愤怒的是,风波发酵后,他不仅未有道歉之意,反而携屈中恒继续巡演。傲慢之态,彻底熄灭了我对他的最后一点🕐️期待。
---
艺术行业的警示
写下这些文字,我的心情沉重。曾经,我希望赖声川能像他笔下的人物那样,在道德困境中自我救赎。但现实一次次证明:在资本与权力的诱惑下,他所谓的“艺术信仰”,不过是随时可抛弃的遮羞布。
这场风波,绝不只是对赖声川个人的清算,更是对整个艺术行业的提醒。当舞台沦为劣迹艺人的洗白场,当作品成为资本操纵的木偶,当所谓的“艺术自由”被用来掩护违法行为,我们必须清醒:真正的艺术,唯有在法律与道德的沃土中,才能长久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