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灯光如潮,喧哗像潮水般涌来,连夜色也带着碎碎的嘈杂。有人在灯下纠错日常的缝隙,有人把心中的火点得更旺,把音符当成桥梁,跨越故乡的山岭与岁月的坎坷。潘浩东便是后者的写照。他放下安稳的职业,追随心底那团炽热的艺术之火。二十年光阴,他以三百余首作品和数部影像,把对家乡的热爱唱进山河,把乡愁拍成影像,讓岁月因为这股声音而变得更有重量。
本期艺路生花的节目,选在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三点🕒️,请来这位集词曲创作、策划与导演于一身的全能艺术家做客直播间。谈谈他辞职逐艺二十年的初心与坚持,解读近十年的创作心血,以及用艺术为家乡赋能的动人故事。这样的对话,像是在喧嚣里点亮一盏灯,提醒我们:艺术并非高悬在云端的幻象,而是扎根于土地、照亮普通人生活的一道光。
他是一位深耕艺术的多面手。作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他不仅为杨洪基、于秀娟等歌唱家量身定制《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幸福咱就唱起来》等经典,更在近十年的笔耕中,让《敖包下的思念》与《草原人》等作品成为听众记忆中的旋律符号。那是一种把情感与地域纠缠在一起的力量,仿佛一根细细的线,把听者带回到那片辽阔而熟悉的土地。
他还是家乡的声量代言人。从《心中的巴彦淖尔》到《乌拉特我的家乡》,再到《神奇美丽的格尔木》与《恩格贝你究竟有多美》,他的笔尖与音符始终紧贴故土。为了让更多人看见内蒙古乃至全国各地的风景与人物,他为无数景区与城市创作形象歌曲,使每一首地方主题歌成为一张有声的名片,让人通过旋律看见那份辽阔与灵动。作为乡村那达慕活动的创始人,他不满足于舞台灯光下的自鸣得意,而是以艺术的方式激活乡村文化的勃勃生机,让家乡的魅力走出山沟,走进城市的心房。
他亦是传递温暖的公益歌者。让爱循环起来、回家过年、追梦等公益创作,近十年的积累里,潜藏着他对社会的担当与对普通人的同情。身为内蒙古青少年普法教育宣传大使、以及精忠报国主题教育晚会的总导演,他把艺术与正能量紧密相连,让创作不仅悦耳,更润心。
在本期节目中,潘浩东将把辞职从艺二十年的初心与抉择娓娓道来,拆解近十年里《相聚在草原》《索玛花开等你来》等代表作背后的创作细节,讲述为家乡写歌时走遍山川湖泊的经历;他还会揭秘“乡村那达慕”从构想落地的艰辛与喜悦,让听众在旋律里遇见家乡,在故事里读懂坚守。
于是,我们在这段对话里,听见不止是歌声,更是一种社会与自我的对照,一种以笔触与音符修补现实的坚持。愿我们以潘浩东的经历为镜,学会将热爱化作行动,把个人的愿景变成对家乡的真实馈赠。愿未来的路上,每个人都能守住初心,持续创作,继续把生活的平凡写成值得光照的篇章,愿你我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亮,迎向更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