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去哪儿了?”这句话在横店和东阳的短剧片场,几乎每天都会响起。某剧组副导演拎着对讲机焦急催促——“‘董事长父亲’还没找到人!”这样的场景已经不稀奇,成了浙江短剧拍摄基地的日常一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备案的重点网络微短剧多达251部,其中52部已经拿到发行许可,数量稳居全国首位。市场火爆背后,却暴露出一个尴尬的现实:60至70岁能演“父辈”的资深演员🎭️严重紧缺,“找个合格的爹,比拉来投资还难”俨然成了圈子里流行的调侃。
在东阳横店的华夏文化园,多组古装微短剧正在同时开机拍摄,剧情无非是爱恨情仇,却因角色难找频频卡壳。记者遇到的“王爷”和“王妃”就是典型例子。饰演“王妃”的刘秋焕才35岁,她坦言,如果不是剧中男主被设定成10岁小孩,自己这张“嫩脸”实在撑不起母亲角色。而42岁的“王爷”马瑞雄则笑称,昨天刚杀青一部戏,今天又火速赶到新组拍王爷,虽然角色不算重,但档期紧张得堪比流量明星️。
相比之下,48岁的岳冬峰在圈内算是“香饽饽”。他透露,自己的档期到8月底都被塞得满满当当,多演一些武林高手或隐世高人。随着不少专业团队和昔日长剧演员🎭️转战短剧,市场对演技的要求水涨船高,让中年实力派迎来更多机会。不过,真正能演出“父亲厚重感”的老戏骨,依旧一将难求。一位导演就直言无奈:“中年演员🎭️再多,能挑大梁当父辈的,还是少得可怜。”
演员🎭️稀缺也推高了酬劳。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负责人邬影潇介绍,普通群演日薪200元左右,但能撑起“霸总父亲”的特约演员🎭️,报价早已涨到400至800元。预算充裕的短剧更是直接开价3000到5000元,依旧供不应求。于是便出现了年轻演员🎭️硬着头皮化妆“扮老”,通过妆容和表演技巧尝试揣摩中年心境。但观众并不买账,常常吐槽“看起来像偷穿爸爸西装的小伙”。
傅伟兵——某影视公司负责人——直言这是行业积弊。他分析道,长期以来影视剧更看重年轻面孔,导致很多演员🎭️过了30岁就被迫转行。如今短剧迎来爆发式增长,一下子需要大批父母辈角色,市场自然接不住。于是,45岁的父母角色往往由40岁演员🎭️顶替,40岁的叔叔婶婶干脆由30多岁演员🎭️“降龄演绎”。“无奈,但也现实。”傅伟兵摇头。
与此同时,横店每天超过100个短剧剧组同时拍摄,演员🎭️整体严重不足。邬影潇透露,现在不光年轻男演员🎭️缺,中年男女演员🎭️也奇缺,尤其是既便宜又有演技的。对中年演员🎭️的要求也被迫降低:只要台词说得顺、表情自然,就能轻松过关。甚至退休后热爱表演、记性不错的大叔大爷,在横店几乎都能天天接戏,不愁没活。
“短剧剧组急缺‘爹’”的现象引发网络热议。网友们半开玩笑地说:“是不是该开个老年演技培训班,让爸妈退休后再就业?”笑谈背后,却折射出观众对银发群体走进短剧的期待。眼下,浙江的影视产业也在顺势而为,一边通过培训、资源整合培养中老年演员🎭️,一边鼓励创作者拓展不同年龄层的故事视角。只有这样,短剧产业才能在火热之后保持长久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