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渣辉第四次当导演的电影《赎梦》。
虽难免会被诟病“依旧不擅长讲故事”,但那又如何?
至少对我而言,这部影片的惊喜远大于失望。
清晰可见张家辉在总结经验后扬长避短,进步显著!
相比《低压槽》那种“劣质版《罪恶之城》”的尝试,他对《陀地驱魔人》式“中式恐怖”的驾驭显然更有心得。
作为恐怖惊悚片,《赎梦》虽是“没有鬼的鬼片”,却以“中式梦核”的惊悚影像,将“人心中的鬼”拍出了《一双绣花鞋》般的极致恐怖。
婴儿玩偶的恐怖谷效应、血海里荡秋千的诡异、梦境高空坠落的失重感、反关节行走的扭曲人形、鬼压床的窒息感、林间夜路拦车的白发老婆婆……
配合跳跃式惊吓与高饱和色调剪辑,全程堪称“吓破人胆”的噩梦集锦。
剧情文本也远非部分影评人诟病的那般糟糕。
可以说,张家辉此次学会“中西双向取经”:
内核上借鉴《异度空间》与《破地狱》,以夜班出租车司机与心理医生的双男主平行叙事,将现实与梦境卷入“量子纠缠”,把恐怖内核引向深层心理层面。
既在心理医生角色中埋下“医者难自医”的命题,又让两位主角🎭️共同承载“生人也要破地狱”的隐喻,最终通过“医人亦医己”的“解梦”过程完成双重救赎。
影像风格则融合《盗梦空间》的结构与《黑天鹅》的心理视觉化,将弗洛伊德理论转化为“中式梦核”的独特语言。
这也让“赎梦”的片名有了双重注解:
日夜被噩梦缠绕,本就是“心中有鬼”的精神躯体化反应。
每一次噩梦都是炼狱般的赎罪,而“解梦”的关键,恰在于直面恐惧、坦白“心魔”。
全片大量“中式梦核”意象并非单纯堆砌惊吓,更像用手术刀剖开社会横截面:
2008年金融泡沫的创伤、医管局系统的荒诞、中式原生家庭的心理枷锁,都藏在那些扭曲的梦境碎片里。
《赎梦》就像一面棱镜,让每个观众照见自己的恐惧与渴望。
当影院灯光亮起,那些被吓出的冷汗,或许正是对自身懦弱的无声审判——我们皆是梦境的囚徒,而赎梦的钥匙,始终攥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