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多的是虚妄,却也常有真事,往往比虚构更能叫人心口发紧。许多时候,电影不过是粉饰太平的幻影,叫人看过便忘。但有些作品,却像钉子一般钉在人的记忆里,几十年也拔不掉。
这部电影,名字倒是清雅,叫《完美的世界》。然而它所写的,却并非什么富贵安稳,而是一段带血、带泪、又带温情的旅程。三十年过去,它依旧在豆瓣上高悬九点🕘️一的高分。这不是偶然,因为它好过九成九的犯罪片。
故事从一起越狱说起。布奇,一个带着罪孽的男人,逃了狱,与同伙行劫,一时慌乱,便绑走了一个小孩菲利普。若照寻常戏路,接下来理该是警匪对阵,腥风血雨。但这部片子却另辟蹊径,反倒是逃亡路上多了许多暖意与光亮。
特里心狠手辣,竟想杀掉孩子。布奇不忍,举枪了结了他。从此,这条路上只剩布奇与菲利普。孩子胆怯地问:“你会杀我吗?”布奇却答:“不会,我们是朋友。”两人明明隔着年岁,却因童年里同样缺失的父爱而彼此靠近。
布奇从未做过父亲,却在逃亡的途中,扮演起了父亲的角色。他带孩子去商店买裤子,带他挑选万圣节的衣裳。他不逼迫他上车,而是让他自己决定要不要继续同行。他告诫孩子偷窃不好,却又允许“特别的例外”,只是为了让孩子心里生出一点🕐️自由与选择的权利。他尊重这个孩子,让他自己作主,这一点🕐️,比许多真正的父亲都要难得。
夜深人静时,他们写下愿望清单:那些平常被母亲禁止的稚嫩心思,一个个都被布奇当真。他帮孩子实现了过万圣节的“不给糖就捣蛋”,甚至拔枪威胁冷漠的妇人,只为让孩子尝一颗糖。孩子未曾坐过过山车,布奇便把他绑在车顶,疾驰在空旷的公路,让风化作最独特的游乐场。孩子的笑声飘散在夜里,短暂,却真切。
布奇是罪人,但他也柔软。他杀过人,却都是出于保护——一次是为了母亲,一次是为了孩子。他未曾对菲利普动过手,却不断在守护他。警察包围之际,他还在替孩子完成愿望:让警察掏出所有糖果,让母亲允诺带他去游乐园,指着飞机告诉孩子那就是“火箭飞船”。
最后,他递卡片给菲利普,却被误认拔枪,遭狙击手一枪毙命。血流在草地上,但他守下的,却是孩子短暂而完美的童年。
布奇不是好人,也不是纯粹的坏人。他既是逃犯,也是父亲。他的存在,正是世间所谓“不完美”的写照。世界不会圆满,可正因如此,才叫“完美的世界”。
这段发生在六十年代美国西部的故事,真实得让人心疼。今日若再拍,恐怕早已难以问世。三十年前留下的,不只是电影,更是一段无法复制的情感。
愿观影的人都能明白:人生多有遗憾,但在残缺里依旧能找到温情。愿我们都能在风雨里守住自己的真心,哪怕世界不完美,也要活出属于自己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