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人家庭关系里,雇佣与被雇佣之间的那条“红线”,往往特别敏感。一旦有人踩过了界,立马就会成为吃瓜群众的谈资。最近,汪小菲和马筱梅家的保姆小杨阿姨,就因为频繁开直播,把雇主家的隐私搬上网,瞬间引爆话题。她在镜头前毫不收敛,甚至带点张扬的味道,和马筱梅一直以来展现的克制体面,形成了强烈反差。于是,大家不禁开始反思:当私人雇佣关系被暴露在公众眼皮底下,如何拿捏“分寸感”,才不会把信任消耗殆尽?
从“好保姆”到“流量主播”的转型
最初几年,小杨阿姨的形象几乎是“模范保姆”。每天起床给孩子们做早餐,午后陪小玥儿读绘本,傍晚守着院子里的追逐玩耍……无论是露营还是旅行,马筱梅总会把她带上,还给足了待遇。孩子们也依赖她,回家第一句就是找“小杨阿姨”,让外界都感叹:能跟保姆相处得像家人一样,实属难得。
然而,去年开始风向突变。小杨阿姨拿起了手机,开起了直播。起初还算无伤大雅,分享做南瓜粥、哄孩子睡觉的小日常。可等到人气上涨,她彻底尝到流量甜头,直播频率蹭蹭上升,内容也逐渐“跑偏”。
她不仅公开展示孩子房间和照片,毫无遮掩,还三不五时提起汪小菲:“今天带了进口水果”“最近忙得很,天天熬夜开会”……看似随口一说,在网友眼里却是赤裸裸的“消费雇主隐私”。
当弹幕提醒她注意孩子隐私时,她甚至不耐烦:“我跟他们家这么多年,说两句怎么了?”这种毫不避讳的态度,让评论区炸锅,直接被骂成“蹭雇主热度”。最出圈的一次,则是她在直播里谈“燕窝”:“偷吃?我用得着偷吗?天天都有得吃,顿顿不落!”嚣张的语气引发群嘲,相关视频更是冲上热搜。
汪小菲并非没察觉问题,还贴心安排了她去学直播规范。但小杨阿姨两次后就不去了,甚至在直播里甩话:“学那些规矩?我才不,想说啥说啥。”这番话彻底把矛头指向了雇主。
马筱梅的“冷处理”
风波愈演愈烈时,马筱梅一边要忙麻六记的业务,一边还要照顾孩子,几乎焦头烂额。面对网友要求“开除小杨阿姨”的喊话,她却始终保持沉默。社交平台上依旧晒公益、孩子画作,没有一点🕐️被风波扰乱的迹象。
知情人透露,她的考虑其实很现实:小杨阿姨陪伴孩子多年,感情深厚,贸然撕破脸只会让孩子受伤。再加上大 S 生前对她不错,这份旧情也让马筱梅不忍冷酷。
但沉默≠放任。最明显的信号就是——今年暑假她带孩子出国度假,首次没有把小杨阿姨列入行程。机场画面显示,她牵着孩子,身边跟着的是新助理,而小杨阿姨不见踪影。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无声的警告⚠️”。
度假期间,小杨阿姨的直播依旧没停,只是少了雇主和孩子的内容,多了“在家很无聊”的抱怨。有人问她为何没跟去,她支支吾吾,明显底气不足。
有消息称,马筱梅曾通过助理带话:“先把直播停一停,好好照顾家里,等我们回来再说。”简短的一句话,既划下了边界,又不至于彻底撕裂。网友纷纷点赞她的高情商:不撕破脸,却让对方明白分寸。
边界失守的代价
其实,小杨阿姨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分寸感”的缺失。她把“亲近”误当成“越界”的通行证,却没意识到,一句“小玥儿喜欢粉色”,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炒作;一句“汪小菲经常晚归”,很可能被解读成婚姻危机;一句“顿顿吃燕窝”,更容易被讽刺成“蹭主子恩惠”。这些言语,最终只会让雇主陷入不必要的舆论漩涡。
相比之下,马筱梅的冷静处理,展现了成年人该有的智慧。她没有像网友催促的那样立即辞退,而是通过“行动”传递态度:不带出国、提醒停播,既保住了孩子心中的依赖,又让小杨阿姨有余地反思。这种克制,不是退让,而是理智。
如今,小杨阿姨的直播已经低调许多。最近一次,她只是安静地包饺子,不提孩子,也不再消费雇主话题。当网友问她“以后还播吗”,她轻声回应:“先把该做的事做好。”
院子里的石榴又熟了,仿佛回到她刚来时的光景。那时候,她会剥好石榴等孩子放学,夕阳下的画面安静温暖。这,或许才是雇佣关系里最舒服的状态——彼此尊重,各守分寸,把信任留在日常点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