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一句“这才是土地的呼吸”,赋予了《生万物》这部剧集最终结局争议一种全新的深度与重量。这部被盛赞的农村剧,尽管在央八黄金档创造了今年的收视高峰,但在爱奇艺的弹幕中,关于“烂尾”的吐槽依然层出不穷。剧集的反响,正如那片在山东章丘种下的200亩麦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完全按照土地的规律,缓缓生长成自己的模样,无需迎合任何人的期待,却默默展示着属于自己的真实。
最令观众动容的,恰恰是那些“不必要”的坚持。为了拍摄宁绣绣在雪地里穿红衣的那场戏,剧组远赴吉林白山,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杨幂在膝盖深的积雪中站着,哈出的白气在镜头中凝结成雾,睫毛上的冰晶一清二楚。杨幂事后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那天冷得几乎无法说出台词,但导演却坚决要求继续拍摄,认为这种冷意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再如那些无声无息却充满情感的细节:院子里随意散落的农具,锄头把上磨出的包浆,煎饼鏊子上积淀的油垢,都是道具组用心雕琢出来的成果。观众未必会特意注意到这些细节,却像根须一般,稳稳地扎根于故事的真实感中,赋予了它厚重的生命力。
演员🎭️们的表现也独具匠心,邢菲作为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在扮演那个深陷封建婚姻的女孩时,没有过度渲染悲伤,而是在一种朴素的表现中呈现了最深沉的绝望。她被锁在柴房那场戏,镜头从门缝中拍进去,她安静地靠在墙上,手指在砖缝中无意识地抠动,眼泪默默滴落,静默的绝望比任何高声的哭喊更让人揪心。而杨幂饰演的宁绣绣则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她站在老槐树下,回到家乡的那一刻,虽然无言,嘴唇微微动了几下,才说出“俺回来了”,那种微小的怯懦与盼望,恰如每个漂泊久了的人,回到故土时的心情。
剧集结尾的争议反而蕴含着导演的深思熟虑。费银子牵着狗遛老头的情节被批得像“修仙剧”,但若细细回味,那正是那个年代农村女性♀️矛盾心境的真实写照——想挣脱束缚却又无力改变,这种荒诞感恰恰真实地展现了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困境。宁绣绣在灾荒时分为村民分粥,被批为“圣母”,然而村里的老人却说,确实有那么一个姑娘,在自己濒临饥饿时依然分出粮食去救更需要的人,她的善良,并非愚昧,而是骨子里的温情。苏苏的悲剧结局也让原著粉难以接受,但费文典“洗白”的转折却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与多面——世界从不非黑即白,正如地里麦子的饱满与空壳,皆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
回想《闯关东》的大结局,朱开山一家的平淡结尾曾遭到批评,但后来才明白,那种经历过风雨之后的宁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生万物》中宁学祥交出地契的那场戏,虽然没有激昂的台词和炫目的动作,但手背上暴起的青筋,却把一辈子沉淀的牵挂和痛苦传达得淋漓尽致。这种“不完美”的结局,或许正是导演有意为之——土地上生长的故事,从来不是为了迎合谁的口味,而是让人感知到它那真实的分量。
在评价这部剧时,特别提到了“土地精神”四字。现在回看,这部剧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的不仅是农村的历史,也反射了我们对于“好故事”的期待。我们往往期待剧情如过山车般高潮迭起,但土地里的生长,却是一种缓慢且扎实的节奏,就像那200亩麦田,剧组从播种到收割,看着绿苗变得金黄,耐心的等待反而成了当下快节奏社会中最珍贵的品质。
剧集的最后,宁绣绣奔跑在金黄的麦田里,风吹起她的衣角,麦芒随风飘动。那一幕没有震天动地的场面,只有一个人在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根基的宁静。也许,《生万物》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它有没有“烂尾”,而在于它提醒了我们,那些扎根在土地里的故事,那些泥土气息扑面而来的情感,始终值得我们认真看待。毕竟,我们每个人的根,最终都深深扎在这样的土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