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22天,便从院线转入到网络播放,这或许是对于《风流一代》最好的用脚投票的评判。对于本片的创作者贾樟柯而言,这样的一部打着“情怀”而当旗号来“创作”的作品,显然观众是不买单的。不止是不买单,相信更多的熟悉贾樟柯导演的观众看完之后还会骂街。如果有人用其过往作品的片花剪辑出来一部影片,然后说这是制作了22年的电影,相信很多观众看完之后不仅仅是骂街,还会啐他一脸,然而贾樟柯做到了。
《风流一代》讲述了一个所谓的故事,赵巧巧在二十多年的情感变迁,作为本片的主人公,赵巧巧的经历随着二十年流行歌曲的不断更新迭代而更新迭代,社会的变迁,人物的起伏或许是本片的核心点,然后呢?然后没有了。基本没有的台词以及大量穿插着贾樟柯以往的作品的片花,甚至于转场都采用字幕提示。这种创作你说是名导大制作,我一定会怀疑你昨晚熬夜太晚。
当然,这样的影片还是有意义的,那就是非常直白的告诉给了观众,一个创作者可以创作出来优秀的作品,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迎来自己的创作高峰,然而一个创作者并不是神,并不是一直会创作出来优秀的电影。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我们接受贾樟柯曾经创作过好的作品,但这并不代表贾樟柯的作品就一定是好的作品,很明显,本片并不是。
以往我们认为一个创作者迎来自己的夕阳之歌的时候,看的是这个创作者选取了自己曾经合作过的优秀演员🎭️们,选择了自己曾经成名题材等等。然后创作出来一部作品,完了封山。这是客观存在的,昆汀的《好莱坞往事》,马丁的《爱尔兰人》。这些作品基本上都符合了这种逻辑,当然,本片的创作者贾樟柯似乎也想要迎合这个逻辑来给自己的创作生涯做一个句号。然而贾樟柯怎么做的的?
找来自己曾经的电影的拍摄片花,然后从这些未被搬上大萤幕的片花当中选一些片段来凑成一部电影的时长,他甚至于连转场都不愿意好好琢磨,而仅仅是用最简单直接的原始的方式来进行。在这里,我作为一个观众看不到贾樟柯对于电影的尊重,更看不到贾樟柯对于观众的尊重。就像开篇时候说的那句话“如果有人说这是一部历经了22年的泣血之作,我一定会为《逐梦演艺圈》鸣不平”。
当然,你说本片就一无是处吗?那也不尽然,本片最高光的时刻无外乎赵巧巧超市的机器人️对话的时刻,就这几分钟基本上将本片的精华消耗殆尽。之前或者之后的所有内容全部凝聚在这几分钟当中,以至于之前之后的所有剧情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或许,它在剪辑剪辑,变成一部短片似乎更合适。因为这样的内容实在不能撑得起一部正常长片的长度。
长久以来,国内的所谓一线导演们把持着电影界几乎所有的舆论,然而他们做了什么对于中国电影有促进意义的事情呢?第五代导演们在晚年时候才逐渐的明白,所谓的国外电影节不过是另一种八股文,他们不需要真正的中国电影,他们只需要他们眼里的中国电影。而这个道理在下一代电影人当中更加清晰明白了,他们的下一代即便是知道了这个道理,依旧是对于国外的电影节趋之若鹜,原因很简单,因为可以拿到投资,更可以获奖,从而名利双收。
在国外获奖后,再来国内收割一批所谓的文艺青年,自然就会有人为自己摇旗呐喊。至于说中国电影的进步与发展,无所谓,没人关心,只要是能让自己名利双收,哪管之后洪水滔天。贾樟柯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集大成者。曾几何时,他的影片在舆论上总是能掀起风向标一样的大浪,然而在实质内容上依旧是如同腐朽的八股文一样没有新意。这样类型的影片看一两部即可,如果长此以往就是这个风格没有任何突破的可能,那么这样的创作者就不必要成为国内一线导演。然而事与愿违,回想起来贾樟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大言,结合他作为的耗时22年的作品,可见一斑。
虫豺们把握着电影界的主流舆论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绝对是一种伤害,然而可预见的时间内,这种伤害会一直持续下去,观众们也会采用最原始的用脚投票的方式来不断羞辱他们,当这群货色将中国电影霍霍完了之后,中国电影才能真正的迎来新生。
之前我们可能很悲观,因为想要打开中国电影大门的人寥寥无几,然而想要关上中国电影大门的人前仆后继,但是现在观众们已经意识到了,无所谓开关了,只有当这些人真正的将中国电影祸害完,中国电影才有可能用另一种他们无法预知的方式迎来属于自己的明天,未来可期,对于垃圾只有唾弃。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