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逐渐走到尾声,电影市场也不再“神仙打架”,反倒成了一场“老面孔集体返场秀”:有翻拍的,有迟到的,有重映的,还有“特别版”的。
而《蛟龙行动》,就是这波返场里的“特别担当”。
半年之前,这部片子在春节档没讨到什么便宜,最终选择撤档,但别忘了,它可是春节档级别的硬件配置。如今换个档期再战,多少还是有点底气的。说实话,这波回归并不让人意外——一来有“反法西斯纪念”的时间点加持,二来同期竞争对手并不算强。
作为博纳年初力推的救市大作,拖得越久就越亏,眼下市场稍微好转,趁机掏出来搏一搏,倒也顺理成章。或许导演那句“绝不撤档”并不是嘴硬,而是团队内部一直不愿接受现实——可最后还是撤了,证明市场可不会惯着你:硬扛就是亏到怀疑人生,撤了至少还能留点回旋余地。
不过,重映可不是灵丹妙药。《蛟龙行动》换了个“特别版”再登场,面临的麻烦却远不止档期问题。
首先是春节档近4亿票房的成绩单,虽说放在当时属于“垫底”,但对波动不稳的近期市场来说已经不算差。这也意味着,该片其实已经触达了不少观众,如今再映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新鲜感!而这种体量的片子,别指望靠重剪或重拍来讲个新故事。
其次就是“负面口碑”阴魂不散。之前宣传闹出的“涉密梗”,加上一些剧情设计的槽点,让潜在观众自带成见。
再加上暑期档成绩亮眼,背后是好片扎堆、市场火热等多重因素加持,并不能简单说明“观众回来了”。真到了档期末尾,愿意掏钱的还有多少?
再来看“特别版”到底特别在哪。答案其实早在点映中揭晓:春节版146分钟,这次暑期版只剩130分钟。
大刀阔斧砍掉的主要是观众普遍嫌冗长的文戏,比如原本为“红海IP”铺垫的回忆桥段直接删去,一说是为了让故事开头更干脆,也有人猜测是为了避免牵连IP,好给博纳留后手。槽点颇多的“吹口琴”没了,但“别催”依然保留。
不过说白了,这半年做的就是“减法优化”:故事框架没动,补拍镜头几乎没有,人物戏稍微加了几分钟。整体节奏更紧凑,符合军事题材“快”的优先级,但也就这样。
视觉层面倒是做了提升:改成48帧,水下打斗场景更清晰,不至于乌漆嘛黑看不见。专业名词也加了字幕解释,方便观众理解。至于所谓“新增战斗场面”,效果并不突出,再看一遍的观众很难被打动。
所以,这不是“导演剪辑版”,更像是被市场逼着调整。接受原版的观众能看到小优点,排斥原版的观众也不会期待太高。预售和排片目前都不算亮眼,点映反馈也比较平。
但机会还是有的。暑期档的头部影片逐渐退场,最能打的《捕风追影》也已经映了两周;接下来的七夕档以爱情片为主,《蛟龙行动》反倒能靠题材差异化博一波。假设“听劝改动”的噱头能打动观众,借口碑发酵,再回到博纳熟悉的“宏大叙事”舒适圈,也不是没可能。就像大家对成龙片有“必烂”的刻板印象,但《捕风追影》偏偏打破预期,变成档期里的“意外赢家”。
《蛟龙行动》本身工业底子不差,特效水准也有亮点,但投资太大,风险更高。外界传言总成本超10亿,春节档收了近4亿,保守估计还有6亿缺口。此时重映,更像是资金压力下的权宜之计——与其说是冲盈利,不如说是尽量减少亏损。
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档期里塞进这样一部“大制作”,既能试水市场回暖幅度,又能回血补洞,算是一次不得不打的牌。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篇改写后的文章进一步精简成短评风格,让它更适合娱乐号的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