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斌,一个看似普通的退休老太太,头发斑白、眼镜👓低垂,外表和蔼可亲。然而,正是这副无害的模样,成为她在电视上活跃三年的“利器”。三年间,她换了九个身份,配合药企推销所谓的“特效药”和“保健品”,最终卷走了高达80亿元的资金。这笔巨款,大多来自那些身体抱恙、渴望调养的中老年人,结果他们的希望化作泡影。刘洪斌因此被戏称为“虚假医药广告表演艺术🎭️家”。
其实,她最初的出发点并非如此。退休后闲不住的刘洪斌,为了追寻年轻时未完成的演员🎭️梦,开始在剧组跑龙套。刚开始,她只能接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片酬一天不过几十元,但她依然坚持,渐渐在圈子里积累了些名气。2014年前后,转折点到来——一家保健品公司看中了她的“慈祥长相”,邀请她在电视广告中扮演专家,推销产品。
自此,刘洪斌从群演摇身一变,成了电视荧屏的“老专家”。广告公司为她量身打造剧本,她在家熟背,镜头前言辞流畅。她的“工作”说白了就是一件事:不断变换身份,反复忽悠观众。
2014年,她首次出现在河南卫视,自称“蒙古族老中医”,兜售“三高克星”,吹嘘能调理血压血糖;随后又转战西藏卫视,摇身一变成“北京大学教授”,宣称“唐通5.0”可以再生胰岛细胞,三盒就见效。接着,她在青海卫视冒充“蒙氏第五代传人”,推销所谓能抹走痛风的“药王风痛方”。在东南卫视,她是“苗族医生”,宣传“苗仙咳喘方”;在吉林卫视,她又化身“蒙药心脑方”推销者;在黑龙江卫视,她则戴上“老中医”的帽子,兜售助眠产品。甚至在甘肃卫视、山东教育电视台、安徽频道,她还摇身变成“老院长”“高级营养师”“风湿分会委员”,把祛斑、治三高、活骨的“秘方”吹得天花乱坠。
这九个身份、九种产品,几乎覆盖了老年人最常见的病症: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心脑血管疾病、咳嗽、失眠、风湿、祛斑……刘洪斌的“变脸术”层出不穷,但她的套路从未改变:包装成专家,声称祖传秘方,效果立竿见影,仿佛包治百病。
然而,事实残酷。这些所谓的“神药”,大多只是保健品,甚至批号不合规。有的产品被查出含有违禁物质,有的则是普通食品,却被吹嘘成“宫廷秘方”“再生细胞神药”。比如“药王风痛方”,本是保健品,却宣传成治风湿的祖传妙方;“唐通5.0”甚至被检测出有毒成分;“苗仙咳喘方”则虚假宣传,号称能让瘫痪患者恢复行走。广告商承认,这些宣传就是为了卖货,效果纯属夸大。
虚假广告的剧本设计周密:节目被伪装成访谈,主持人、患者全是托儿,刘洪斌扮演专家,一唱一和,仿佛一场逼真的舞台剧。产业链早已成型:公司负责包装产品,电视台收取广告费,演员🎭️照剧本表演。刘洪斌因此月薪近百万,三年赚得盆满钵满,但大头利润全进了药企腰包。
更可怕的是,她明知这些东西无效,仍不断换身份骗取信任。大量中老年观众被迷惑,买药后无效还以为是自己体质问题,继续掏钱,直至病情延误。尽管各地食药监屡次查处,罚过电视台,但她总能换频道继续出演。全国多家卫视轮番上演,监管漏洞使她逍遥三年。
直到2017年,真相终于大白。网友在微博、贴吧中对比截图,揭穿了她的多重身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回应称:她既没有医师资格,也非什么“苗医传人”,所谓的“中华中医协会”更是虚构。广电总局紧急下令停播40条广告,工商总局部署全国查处。药企被处罚、产品下架,刘洪斌虽未触及刑责,却难逃罚款。
这一事件的爆发,让社会清醒地看到虚假广告的危害。老人轻信“神药”,不仅被骗光钱财,更贻误治疗。中医本应有真材实料,却因她的表演遭受污名。有人讽刺说:“刘洪斌是中国最忙的假医生,专治有钱没处花。”然而笑声背后,是对其冷血逐利的愤怒。
如今数年过去,刘洪斌已销声匿迹,相关药企也接受了整改。但虚假广告的阴影并未彻底消散,仍在以各种方式侵蚀着公众的信任。刘洪斌的故事,成了虚假医药广告的典型案例,也是一记警钟,提醒人们擦亮眼睛,不再让黑心钱建立在老人的健康与信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