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风波远未结束。眼下的“否认与道歉”不过是开局,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唯有法院的有效判决和市场资源的最终走向。在那之前,任何一方都可以持续编织叙事,舆论场也会不断摇摆。
在信息战的时代,真相从来不是靠嗓门大来决定的,而是由证据与程序共同生成。韩磊团队率先亮明态度,发布声明指责许某“恶意捏造虚假事实”,并直接启动刑事维权,强调“从未涉及任何不当行为”,要求删除所有相关内容。这并非普通的澄清,而是将矛盾直接引入法庭。与此同时,其其格也亲自出面,否认所谓的“连线情感直播间”,称那是他人冒充伪造,等于掐断了流量的根源。
与之相对,爆料人许某发布道歉信,承认所谓“怀孕”“补偿”“没收手机”等说法与事实不符,同时也承认聊天记录和视频来源于非正规渠道,未经核实即传播。然而,道歉信并未始终保持诚恳,而是在后半段话锋一转,自述“农民出身、社会底层、生活艰难、身兼数职”,甚至强调“早已删除,突然间被放大”。这让本应是低头认错的文本,摇身变为带有暗示意味的叙事。
这份道歉的叙事技巧耐人寻味。表层逻辑是认错:承认事实不符、来源不明;深层逻辑则是立人设:以弱势群体的身份讲述,借“农村出身、文化有限、为涨粉糊涂”来博取同情。这样的写法天然具备舆论防御属性——若遭到问责,便搬出“弱者身份”作为护盾,一旦公众代入同情机制,舆论的矛头就可能转向所谓的“强者”。其中那句“早删除了,突然间的”,更像一颗烟幕弹,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好似存在“被压制”的隐情。
问题在于,三方发声各有立场,无人中立。公众的关注点逐渐聚焦在几个关键矛盾:为何韩磊没有第一时间回应?舆论先手的优势过于明显,谁能先开口,谁就能设定议题框架,后发声者往往沦为“辩解者”。平台算法也推波助澜,首波爆料往往形成舆论锚点,后续声明即使有理有据,也难以追赶最初的传播势能。
韩磊选择刑事途径,门槛极高,但一旦启动,反噬效应也更强。几条基本逻辑不可忽略:其一,“谁主张谁举证”,爆料方需承担实质性指控的举证责任;其二,证据需满足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所谓“非正规渠道”材料极可能被程序排除;其三,刑民并行并非空谈,若虚假信息足以严重损害名誉,便可能触及刑事诽谤的边界。相比舆论场的口水战,法庭的判决才是终极落点。
这几天,两种叙事模式形成强烈对撞。一派强调“低成本造谣”,认为若不严惩,人人敢编故事蹭流量;另一派则是“被捂嘴论”,主张弱势者缺乏资源,强者能用公关与法律压制真相。两派说法皆有道理,但现实并非非黑即白,公关、法律、情绪与算法交织在一起,所谓“真相叙事”往往只是裁判意义上的事实。
仔细审视那几个关键词——“农民出身”“社会底层”“生活艰难”“多份工作”——它们既能触发同情机制,也能引导舆论切换到阶层对立的框架。至于“早删除了,突然间的”,在文本层面更像抛出的情绪信号,给相信的人以加深信任的理由,让怀疑的人更加怀疑,舆论因此走向极化。
网络传播有两条硬规律:一是先手效应,第一份叙事会让解释成本成倍增加;二是锚定偏误,最初信息会成为大众的认知锚点,后续消息只会在其上微调。正因如此,韩磊的“慢半拍”注定代价高昂,即便最终在法庭赢得判决,也未必能赢回公众记忆。而对公众人物而言,最珍贵的资本正是“可信的形象”。
因此,名人需要意识到“慢半拍”的风险,将证据与时机同等对待;爆料者不能编造故事,更不应用“底层身份”作护身符;平台也该承担责任,不仅看流量,还应建立举证留痕、风险提示、流量降级等制度。
韩磊夫妇的立场,许某的道歉,外界的揣测,终究都会随着法院落槌得到归位。真正能让真相落地的,从来不是情绪与噪音,而是证据与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