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暑期档最大的“黑色幽默”,诞生于 8 月 15 日——由吴京担任主要出品人并亲自客串的电影《再见,坏蛋》宣布撤档,理由是“寻常日子遇到无常”。然而谁都看得出,这不过是给“26.7 万总票房、单日跌到 0.5 万、排片不足 0.1%”的冰冷数据,套上一件体面的外衣。上映六天便“光速消失”,不仅把剧组的底裤赔光,也把吴京的“金字招牌”再一次钉在舆论的耻辱柱上。
影片讲述混混大武(陈明昊 饰)替患癌男孩豆豆“圆梦”的温情故事:讨债途中意外相识,于是拉上一整条街的街坊,完成孩子人生清单的催泪救赎。套路并不新鲜,问题出在执行——导演只会把“哭点”贴在观众脸上,镜头调度、美术置景统统停留在网大水平。以至于影院里出现尴尬一幕:煽情音乐一起,观众低头刷手机;台词刚落,后排传来清晰的鼾声。更要命的是宣发策略,明知暑期档尾声强敌环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余温尚在,《捕风追影》又强势定档,片方仍硬着头皮挤进来,结果六天便被市场教做人,仓皇撤档,徒留笑柄。
《再见,坏蛋》最大的卖点,是“吴京出品+吴京客串”。然而观众早已对“含京量”免疫:
2022 年,他客串滑雪🎿片《零度极限》,豆瓣 3.9;
2023 年,友情出演《龙马精神》,票房破亿却口碑崩盘;
同年监制《再见,李可乐》,猫眼 9.1 开分,三天后掉到 5.8。
一次次刷脸,一次次翻车,观众终于悟出——吴京的“推荐”不仅不能加分,反而成了烂片预警。当“看到吴京安利先打五折”成为共识,他的票房号召力便开始雪崩式下滑。
1. 过往言论被考古
《战狼 2》狂揽 56 亿后,吴京在采访中“飘”得明显:“我一个人就扛起了中国商业片大旗”“好莱坞要向我学习”。彼时观众尚买单,如今经济下行、年轻人“反内卷”,再听这番高调,只觉油腻。
2. “战狼红利”反噬
八年来,他持续强化“铁血硬汉”人设,角色高度同质化;代言国产手机却被拍到私下用 iPhone,更让爱国滤镜碎一地。
3. 综艺暴露性格短板
在真人秀《出发吧爱情》里,他煮面独食、对妻子谢楠冷暴力,大男子主义引发众怒。粉丝辩解“节目剪辑”已无力回天,因为观众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吴京另一面”。
吴京并非不努力。从《杀破狼》被打断手指,到《长津湖》零下 20℃跳水,他确实用命换镜头。问题在于:当“敬业”成为唯一卖点,而作品质量、个人言行却不断透支好感,观众便会从感动变为厌倦。今天的市场早已不是“谁红谁有理”的时代——短视频解构一切,考古挖坟只需三秒,任何傲慢都会被放大,任何滤镜都会被撕碎。
1. 珍惜羽毛:停止“人情客串”,把精力留给真正能把控的项目;
2. 打碎标签:尝试反差角色、现实题材,让观众看到“吴京 2.0”;
3. 保持谦卑:少谈“拯救华语片”,多谈“如何拍好下一部戏”。
《再见,坏蛋》撤档的荒诞,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再大的咖位也抵不过一次烂片;再硬的“战狼”,也架不住观众集体用脚投票。吴京若继续沉迷“刷脸”与“人设”,迟早会被市场彻底反噬。反之,若能沉下心来做内容,56 亿票房仍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跑线。毕竟观众最宽容,也最记仇——他们愿意给跌倒的人第二次机会,但前提是:你得先学会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