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6日上映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导演胡玫本来让人期待不已。毕竟,这是一部经典名著的改编,且她花费了18年时间精心打磨。可惜的是,电影一上映就迅速失去观众的青睐。票房仅有几百万,豆瓣评分也只有4.0,甚至有观众认为这个评分都已经高了,有人提议平台推出负分系统。网络上对电影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导演胡玫自己也发文回应,批判恶评,还委托律师保存证据,指责有水军恶意抹黑。
但从观众的反馈来看,这部电影之所以失败,绝非毫无原因,根源就在于导演犯了四个致命的错误。这些错误直接破坏了原著的精髓,使整部电影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
首先,最大的失误便是时间线的混乱。电影的剧情就像拼图一样,拼接得毫无章法,导致故事的连贯性完全被打乱。原著《红楼梦》有着严谨的时间顺序,每一件事都有清晰的前因后果,而这部电影却完全忽视这些细节,将情节混乱地拼凑在一起。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原本有两次,电影却硬生生地将其合成了一次,省去了大量的铺垫。此外,元妃省亲与端午赐礼也被混在一起,令观众无法理清前后的关系。最离谱的是,大观园明明是元妃省亲后才建的,但在电影里,元妃还没省亲呢,姐妹们已经住进了大观园,简直是荒唐至极。导演的这种改动让电影的时间线彻底混乱,观众看着看着就迷糊了。
第二个致命错误是人设的彻底崩塌。电影里的人物形象与原著大相径庭,许多角色都变得平面且刻板,失去了原著中的复杂性和深度。曹雪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充满了多面性,这也是原著的魅力之一。然而在电影里,许多人都被黑化了。薛蟠原本是一个有血有肉、虽然粗鲁但讲义气的角色,而电影里他却成了酒鬼和色鬼,甚至在众人面前强行搂抱香菱,完全失去了原著中的个性。薛姨妈在电影里被改成了心机深沉的阴险妇人,而她在原著中是慈祥和蔼的长辈。贾母的形象也被极度弱化,成了一个虚弱的老太太,而原著中的贾母则是机智活泼、充满精气神的大家长。类似的修改遍布全片,凤姐、贾政等角色都被改得面目全非。这些改动让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空洞,观众根本无法感受到原著人物的复杂性和深度。
第三个错误是电影内容的杂乱无章。尽管电影名为《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应该聚焦于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但导演却试图将所有经典场景都塞进影片里,完全偏离了主线。像刘姥姥进贾府这一段,虽然原著是用来讽刺世态的,但与三角恋的主线毫无关系,电影放进去后不仅没有前后呼应,甚至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感到困惑。此外,元妃省亲这场戏,虽然在原著中是一个重要情节,但在电影里却草草了事,既没有为后续的情节铺垫,也没有展示人物间的关系变化。宝玉梦游的部分,原著是通过心理暗示来推进情节,而在电影里则变成了炫技式的特效展示,完全没有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整个电影的结构松散,导演忽视了主线的突出,结果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大杂烩,观众看完后根本无法记住电影的重点。
第四个大错是细节上的硬伤,尤其是在礼仪和规范上,这些问题让人看得出戏。电影中多处违背原著和时代背景的地方令人发笑。例如,周瑞家和黛玉同乘一轿,这在清代的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发生,原著里奴才与主子的界限是严格分明的。而凤姐处理焦大醉骂时,完全没有遵循原著中男女大防的传统,站在男仆中发号施令,这些细节完全崩坏。贾母看病时,女眷需要躲避,而电影中却没有考虑这些规矩,造成了观众对时代背景的疏离感。
此外,选角和服化道也成为了观众吐槽的重点。黛玉和宝钗的演员🎭️被认为与原著形象相差甚远,黛玉缺乏病弱灵秀的气质,宝钗则不够端庄大气。服装和场景设计也显得粗糙,台词过于现代化,甚至出现了像偶像剧里的对白。这些都让人无法将电影与原著联系起来,严重削弱了电影的沉浸感。
胡玫在导演《雍正王朝》时取得了成功,但这次的《红楼梦》改编似乎因为过度追求创新,忽视了对原著的忠实,还犯了这些基本错误。尽管导演花费了18年的时间,但最终票房口碑双双扑街。这部电影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因为这些根本性的错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命运。
神仙也救不了这部电影,因为它的失败并非小问题,而是从根本上就错了。时间线乱,人物崩,结构散,细节崩坏,所有这些让电影从内到外都缺乏尊重原著的精神。观众并不想看导演的脑洞,而是希望重温经典。胡玫虽然痛斥水军,但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大多数的失望来源于这些改编上的失误。想拍好经典,必须先了解原著的灵魂,而不是为了形式而牺牲它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