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牧马人》自发布以来,几乎没有人不赞美它。由谢晋导演,朱时茂和丛珊主演的这部影片,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1982年上映,是伤痕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讲述了许灵均被错误地定为“右派”后,被派往西北的牧场劳动。当地牧民给了他关怀与帮助,最终他与乡村姑娘李秀芝结婚。文革结束后,他放弃了去美国生活的机会,决定留下来为国家建设出力。许灵均代表了“灵”与“肉”的对立,灵是指心灵与高尚思想,肉则是指对物质的追求。面对困苦与不公,许灵均放弃了物质享受的诱惑,选择了坚守,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虽然《牧马人》是一部典型的伤痕文学作品,但它也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作品,原本应该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民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然而,吃瓜蒙主却将其转化为一个“洗白”之作,指责它为“老一代人洗白”。
吃瓜蒙主一方面称赞电影拍得很好,认为它从劳动人民的角度出发,展示了主人公的爱国、爱劳动和对家庭的深情。但随后她的言论却发生了转折,指出这部电影“洗白了不该洗白的一群人”,并对影片产生了“恶劣的后续影响”。她表示,《牧马人》让观众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印象——所有的“老幼”群体都是无辜的,而电影中的许灵均虽然是被冤枉的,但现实中的“老幼”却极少受到冤屈。
吃瓜蒙主提到,许灵均之所以被错划为“右派”,是因为父亲的身份,而当时许灵均是孤儿,这个成分划分无疑是错误的。因此,许灵均显然是被冤枉了。她进一步指出,虽然电影中的许灵均确实遭遇不公,但现实中的“老幼”群体,却“极少”是冤枉的——也就是说,过去那些被定为“右派”的人,绝大多数都并非冤枉。
因此,吃瓜蒙主认为,《牧马人》刻意将许灵均这一“冤枉”的形象推向大众,导致观众产生了“所有老幼都是冤枉的”这一错误结论。她认为,这部电影为不应“洗白”的一群人——老幼,做了辩护。
然而,吃瓜蒙主的这一逻辑显然存在问题。她认为只要电影中的一个角色被冤枉,观众就会得出“所有老幼群体都被冤枉”的结论,这种推理存在严重的逻辑漏洞。众所周知,抗战时期的伪军中有不少投降汉奸,后期有的转投抗日阵营。按吃瓜蒙主的推理,那些表现伪军投诚的影视作品,岂不是也在“洗白”所有的伪军吗?
更重要的是,吃瓜蒙主对历史背景的理解明显存在偏差。虽然有错误的“成份划分”,但历史上对这些冤屈者的平反也是不争的事实。网络上有相关数据可以查证,错误的“右派”划定是有广泛存在的,这其中也包括许多人后来得到了平反。因此,吃瓜蒙主所谓“极少数”的说法,并无事实依据,完全是凭空想象。
《牧马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正是因为它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痛苦与冤屈,影片中所展现的许灵均虽然是个具体个体,但它折射的却是一个历史阶段中许多人共同的命运。而吃瓜蒙主的一番言论,忽视了这些历史事实,既是对历史的误解,也是对影片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