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晚,东方卫视推出的《听,谁在唱歌》第二期与观众见面。于适、韩庚、莫西子诗、戴佩妮、马頔、刘凤瑶等歌手继续走进大凉山,在行走与聆听之间完成创作。节目已播出两期,在豆瓣等平台获得一致好评,几乎没有差评,被认为是一档难得的“零差评”音乐节目。观众们对它的喜爱程度,可谓不言自明。
为什么这档节目能够得到如此清一色的好评?它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追看第二期时,我不断思考:为何这档节目让我一看再看,甚至在用餐时还想重温?答案或许在于它所传递的“自然而然”的魅力。没有刻意的煽情与设计,而是让音乐在顺势而出的过程中,直击观众心灵,制造出属于每个人的“记忆点”。
这种“记忆点”的存在,并非今天才有。二十年前的街头巷尾,常能听到小音箱播放的流行曲或民谣。某个特定场景里,某首歌意外响起,它与身边的人、当时的情绪,都会凝结成难以磨灭的记忆。多年后,当同样的旋律再次响起,那一瞬间的心动会被重新唤醒。《听,谁在唱歌》正是通过场景与音乐的结合,让观众一次次被撞击到心灵深处。
在第二期中,歌手们参加黎族赛马和斗牛活动后,驱车继续前行。细雨迷蒙,山岚流转,韩庚忽然提出要独自上山录制《听风八百遍》。眼前的景色让他想起父亲,而这首歌,正是写给父亲的。此刻,观众已不再是屏幕前的旁观者,而是置身山巅薄雾之中,与韩庚共同感受记忆的重量。大凉山的风车、云雾与旋律,就这样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独特印记。
火把节的场景同样令人难忘。歌手与彝族朋友们合唱《快乐颂》,篝火映照着欢快的笑容与舞步,这种热烈与欢乐,很容易定格为观众的记忆。某个日后幸福的时刻,人们或许会在心底再度浮现那团火焰与那群舞动的人。优秀的节目,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打造全民共享的情感坐标。
相比于集体合唱的《何时再相逢》,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于适的《青烟之歌》。当篝火即将熄灭,他借着余温唱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青春如火焰,炽烈而明亮;中年正值燃烧最旺之时;终将归于平静,留下余温供人回味。歌与感悟交织,成为观众心灵中的烙印。这已不只是舞台上的一首歌,而是能在人生不同阶段被反复回想的旋律。
《听,谁在唱歌》最大的特点,便是拒绝了“舞台机械化”的表演。它让音乐回到自然与人文之中,真正融入生活情境。歌手们在草地上围坐,戴佩妮随性地分享零食,甚至随口一句“好吃又不影响身材管理”,都能成为观众记忆中的趣味小插曲。因为这些场景具备可复现性:观众也能在旅途中模仿那份轻松与自在。
节目中的互动更显随性。有人在车上突然唱起歌,有人在夜里选择排练或休息,甚至歌手间因是否要回应彝族艺人演唱而产生分歧。这些差异并未被剪掉,反而真实地呈现出来。一位观众的评价精准地概括了这一点🕐️:这种分歧,就像工笔与写意的对照。观众能够看懂、感受到其中的层次,这恰恰是节目品质的体现。
《听,谁在唱歌》以自然为舞台,以真情为媒介,让音乐与生活相互交融。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旋律的美,更是一次次击中灵魂的“记忆点”。这正是它收获满堂好评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