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传奇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并非没有遗憾。作为他自己承认的两段片段,如今回望,都是他当初在外部压力面前“被动妥协”的结果,成了他心中的一抹未竟之美。
第一段遗憾来自科幻经典《第三类接触》。年轻时,斯皮尔伯格和父亲一起观看了一场流星雨,被彻底点燃的灵感,想要讲述一群“带着和平而来”的外星人,而不是单纯的入侵故事。他说过,如果有机会拍科幻片,他愿意让这些外星人带着善意降临。影片在筹备阶段,为了赶上圣诞档期,剧组不断催促他加快剪辑节奏。结果他只能用一种自己并不满意的方式完成初版。影片上映后取得巨大成功,哥伦比亚影业也终于同意他进行重新剪辑,但附带了一个条件:要让观众看到母舰内部,以便有宣传噱头。于是他妥协,在片中补拍了一段理查德·德雷福斯走进外星飞船的镜头。多年之后回头看,这段改动被他直言是错误的决定。“我真的不该这么做,母舰内部本应永远保留神秘感。”斯皮尔伯格一向以“点到即止、留白克制”著称,而这段镜头却将谜底揭开,削弱了观众的想象力。他后来也劝诫人们:不要去动自己作品的“档案”,别让外部压力左右原创直觉。
第二段遗憾来自另一部家喻户晓的外星题材——1982年的《E.T.外星人》。影片讲述一群孩子帮助迷路的外星人回家的故事,上映后席卷全球,成为当时最卖座的电影之一,情感深度、童心与约翰·威廉姆斯的主题曲一起,成为斯皮尔伯格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然而,2002年为纪念二十周年重映时,他决定做出修改:把政府特工手中的枪改成对讲机,希望让现代观众看起来不那么吓人。这一改动在当时引发关于“温柔化”的两极反应:一些人认可导演的善意尝试,更多人则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多年后,斯皮尔伯格在时代百大人物峰会上坦言:“那是个错误。E.T.属于它诞生的那个年代,任何电影都不该因为当下的视角被强行修改。”他补充道:“我们的每一部电影都像路标,标记着拍摄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观众能接受怎样的故事。所以,我真的很后悔把它改出去。”这番话强调了他对原初时间语境的敬畏,以及对作品完整性的坚持。
这两次遗憾有一个共同点:都源自外部压力干预,动摇了他作为创作者的直觉。尽管如此,《第三类接触》与《E.T.》依然是他最受喜爱的作品之一,因为它们承载了温情、想象力与童心,跨越年代被无数人铭记。但这也提醒他:有时,导演真正能做出的最好选择,就是让作品回到它最初的样子。
总的而言,斯皮尔伯格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愿意把经验当作未来的警醒。对他来说,那两段改动既是教训,也是创作者需要谨慎对待的界线——在商业压力与艺术直觉之间,保持初衷,保留作品最初的模样,往往才是最珍贵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