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星️助阵,也无需华丽装点,一场乡村歌手大赛就能让四乡八里的群众自发聚集,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灯光、掌声、欢呼与跟唱,几乎要把夏夜的蝉鸣都掩盖过去。
今年夏天,“罗浮山下四时春”2025博罗乡村歌手大赛火热出圈,成为博罗用文化魅力激发乡村潜能、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走上复赛舞台的,是农民、工人、老师和全职妈妈,但他们一开口,就唱出了属于自己的“真声音”。
看似“接地气”的文艺活动,为什么能频频“出圈”、热度不减?原因就在于它触动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对乡土文化的依恋,对梦想的追求共鸣,对乡村振兴的热切期待。这,正是文化的底色,也是乡村潜力的源头活水。
不同于电视荧幕上遥不可及的选秀,博罗乡村歌手大赛舞台充满了烟火气。“快看,那不是我们村的顺娣吗?她唱的是咱们上南村的歌!”台下的大娘兴奋地拍着身边人。这样的对话,在赛场上随处可闻。
没有虚华的包装,不请大明星️,老百姓唱自己的歌。客家山歌、粤语村歌、原创作品……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旋律,没有雕琢修饰,却更能直击人心。“上南是我家,人皆夸美她。改革开放四十年,敢叫日月换新天……”一曲村民自编的《上南颂》,用方言唱出了家乡的巨变,一开嗓便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陈凤媚用客家话唱起《泥水妹》,钟巧锐演绎《光明》,陈春兰带来《花开四季只为等你》……这些歌声里有街巷里的点滴生活,有人生轨迹里的喜怒哀乐,是属于大家的“我们的歌”。它们从泥土中生长,在乡音里流淌,自然唤起一份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也正是这种认同,为大赛不断“升温”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是一个“零门槛”的舞台。不论职业,不问出身,只要愿意唱,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一束光。
全职妈妈站了上去,车间工人拿起了麦克风,老师暂别讲台展现歌喉——每个人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一位选手说:“白天在流水线上忙碌,晚上回宿舍练歌。站上舞台,我就像一个真正的歌手。”
这场比赛打动人心,不仅因为歌声,更在于它给了普通人一个“被看见”“被认可”的机会。它点亮了平凡心底的那簇火苗,也让台下观众生出勇气:“或许,我也行。”
梦想没有大小,舞台不分城乡。这份尊重与仪式感,正是赛事热度持续不退的核心情感。
令人欣喜的是,这场乡土味十足的赛事里,还活跃着不少年轻身影。返乡的大学生、创业青年、回归的“新农人”……他们带着新理念与新创作登上舞台,成为激活乡村潜力的鲜活力量。
张云成把客家话和说唱结合,一曲《客家老实人》既接地气又新潮,瞬间点燃全场;许橼用流行旋律描绘家乡的炊烟与稻田,为“乡愁”增添青春色彩;黄立三天创作出《旧时地点》,用细腻的词与温暖的旋律唱出童年的友情与记忆,唤起观众深层共鸣。
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赋予传统更多鲜活与时代气息。大赛因此成为纽带,把青年与家乡紧紧相连。归来的年轻人用艺术证明:故乡不仅是记忆里的乡愁,更是实现梦想的热土。他们注入了青春动能,也让博罗文化有了年轻化的表达。
博罗乡村歌手大赛的“热度”,并非偶然。它是乡土文化迸发活力的必然,是普通人情感需求的回应,也是博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实践。
它告诉我们,文化既能高雅璀璨,也能深扎泥土、生生不息。最激荡的潮音,源自最厚重的根脉;最动人的新声,藏在最质朴的生活。
当越来越多的旋律从田野、厂房、小巷响起,我们听到的,正是乡村振兴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铿锵的脚步声。
这场弥漫泥土芳香的“升温”,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