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刚满20岁的马藜在央视剧《远方的山楂树》里跟李幼斌演对手戏。这事儿让不少圈内人都捏着鼻子看——那时候她顶着一张“甜但不出彩”的脸,连个龙套都算不上,愣是拿下了女主角🎭️。更让人不服的是,后来她几乎每年都有央视新剧,从《故乡的泥土》到《陌上花又开》,哪部不是大投资?观众嘴上说着“这谁啊,戏没火人更没流量”,可她就是接一部成一部。
其实马藜的起步比谁都难。她早年学舞蹈,摔断腿才改行演戏,刚入行连群演都抢不到。有回试镜,导演就看中她跳舞时那股韧劲儿,给了个小角色。后来拍农村剧,她真去村里住了半年,跟着老太太学熬粥、编筐。有次记者采访她,她说自己“接戏不挑贵贱,能拍戏就行”,这话听着土,倒真管用——导演孟亮就因为看她踏实,直接把她塞进了央视合作名单。
但观众不买账。网上总有声音:“这女的根本没人认识,怎么总给央视捧场?”“她的脸在古装剧里能打,拍年代戏全废了。”甚至有人说她“蹭关系”,可查来查去,她爹是普通工人,妈是幼儿园老师,硬是没查出个所以然。
央视挑演员🎭️,跟别的平台不一样。2025年广电新规出台后,流量明星️接央视剧被严格限制,反而更看重“不出事、能扛大梁”的演员🎭️。马藜的戏演了十几年,从没卷入绯闻,戏里戏外都是“安静本分”的人设,这正好符合央视需要的安全牌。她演的农家女、革命家属这些角色,既安全又能带收视率,观众骂归骂,剧火不火还得看老观众捧场。
有意思的是,马藜火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反而是她成功的伏笔。她演戏从不追求“大红大紫”,而是专注把每个角色吃透。有次采访问她“怕不怕没流量”,她愣了一下:“我只想把戏拍好,流量这玩意儿虚得很。”这话听起来像是套路,但回头看看同期的演员🎭️——有的靠家世吃老本,有的靠炒作上热搜,她硬是靠着一部部不温不火的戏熬到了现在。
当然,她的路子也不是谁都学得会。央视剧受众年龄偏大,年轻人压根不看,她要是想转型拍网剧,估计连试镜的机会都没有。再说她这张脸,适合年代剧里的朴实形象,要是突然去演古装偶像剧,观众保不齐会骂“毁所有造型”。不过话说回来,能在35岁就站稳脚跟的演员🎭️,娱乐圈️也不多见。
这些年她也没少挨骂。有人说她是“烂片专业户”,她就继续接烂片;有人说她演啥都一个样,她反而演得更踏实。有次在《我和我的三个姐姐》里,她为了演好冲动的二姐,专门学了半年拳击。片场有人劝她“反正没人注意”,她低着头扎马步:“戏是给人看的,不是给人评的。”
要说最让人意外的,倒不是她怎么拿到资源,而是资源拿到手后怎么用。现在圈里有后辈想跟她学,她就教人家:“别挑角色,别想红,戏比天大。”这话听着老土,可仔细想想,现在有几个演员🎭️能把这话当真?
马藜现在45岁了,还在拍央视剧。有人说她错过了爆红的机会,但她自己倒觉得挺好:“红了就得天天直播带货,不如在家安心拍戏。”去年有网剧找她当女一,开价是央视的三倍,她拒绝了:“我在这儿待惯了,换个地方不自在。”
这些年她的微博粉丝才20万,评论区里骂的比夸的多。但你去豆瓣看,她主演的剧评分反而比流量明星️的高——观众骂归骂,戏拍得扎实总归是真的。有人问她怕不怕被遗忘,她边化妆边说:“演戏演了二十多年,早把名利看淡了。”
要说她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或许就是这股“不上头”的倔劲儿。现在娱乐圈️谁不嚷嚷“坚持梦想”,可真能十年如一日拍戏的人,掰着手指都能数过来。马藜的故事没有金手指,没有狗血剧情,就是普普通通的努力加上恰到好处的运气——运气好在,她赶上了政策保护实力派演员🎭️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