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喧嚣之下,悲情“炮灰”的独白:《蛟龙行动》的滑铁卢
今年,电影市场宛如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乐。春节档的《哪吒2》高歌猛进,直冲全球榜单;《唐探1900》亦以36亿的票房佳绩,成为市场的宠儿。随后,《南京照相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浪浪山小妖怪》与《捕风追影》更是凭借独特魅力笑到了最后。这一切,似乎与业内时常提及的“寒冬”论背道而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731》的蓄势待发,伴随着央视的鼎力支持,提前半个月开启预售,预示着一场市场巨变的可能性。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的幕后,总有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上演着“炮灰”的血本无归。
《再见,坏蛋》的悄然离场,数百万元票房的黯然收场,让投资人『吴京』陷入舆论的漩涡,被网友的嘲讽淹没。 但若论及更为尴尬的境遇,《蛟龙行动》 才是当之无愧的“输家”。
《蛟龙行动》的片方,原本将档期锁定在热闹非凡的春节档。 在主旋律电影已非票房灵药的当下,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依然选择逆流而上,其底气无疑来自导演林超贤的号召力,以及《红海行动》续集的强大IP光环。他曾踌躇满志,以为能借此大赚一笔。
然而,造化弄人,一部名为《哪吒2》的现象级作品横空出世,瞬间吸走了市场的全部目光。尽管如此,于冬起初仍表现得相当硬气。他在朋友圈发布“小作文”,斩钉截铁地宣称《蛟龙行动》绝不撤档,言辞间流露出一种被“不明势力”打压的委屈,以及按捺不住的激动。
事与愿违,影片上映半月后,票房数据惨不忍睹。 令人费解的是,片方并未发布任何正式声明或海报,仅仅以简单的文案告知观众将“择日与观众见面”。一部电影上映半个月后才考虑撤档,这本身已属罕见。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影片竟然宣布将重新剪辑、重新定档。 那么,那些已经购票的观众,他们看到的第一个版本算什么?难道只能自认倒霉?
从片方决定“回炉重造”的举动来看,《蛟龙行动》的第一版质量堪忧已是公开的秘密。 豆瓣评分早已跌破及格线,观众的评价也印证了这一点——影片远未达到宣传中那般震撼人心。无论是叙事节奏还是内容深度,都与《红海行动》相去甚远,甚至在演员调度的细腻程度上,也难以与林超贤以往的作品相提并论。
为何林超贤与徐克联手打造的《长津湖》能票房轰鸣,而他独立执导的影片却接连扑街? 症结在于,观众对“硬汉主旋律”已产生审美疲劳。《长津湖》系列几近耗尽了主旋律电影的市场潜力,其所激发的爱国热情已达顶峰。如果新作在各方面都无法与之比肩,上映只会让观众感到乏味。哪怕是当年的《红海行动》拿到如今这个档期,也未必能重现昔日辉煌。
此外,《蛟龙行动》的演员阵容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前四位主演中,黄轩、张涵予、段奕宏虽是实力派,但他们的个人票房号召力有限,且表演风格差异明显。更令人扼腕的是,影片中流量『明星』️的戏份过多。『于适』担当第二番,尚能凭借其身材与气质与题材适配,勉强被观众接受。然而,『王俊凯』的加盟,无疑是一场灾难。 他的表演生硬尴尬,强行塑造的“硬汉”形象在资深戏骨面前显得尤为突兀。
好看与否,市场自有评判。 即使企图通过重映来挽回颓势,吸引粉丝再次“冲一波”,也终究是徒劳。当初“永不撤退”的豪言壮语,如今看来只是一个响亮的耳光。为了重振旗鼓,于冬在接受采访时,也只能故作体面地解释当初撤档的原因。
于冬给出的解释,有两条:
其一,是《哪吒2》的强势崛起。 他认为,《哪吒2》几乎垄断了所有票房,导致其他影片“激不起太大水花”。然而,《唐探1900》作为同期竞争者,票房依然突破了34亿。正如俗话所说:“不是路不平,而是自己不行。”将影片的失败归咎于竞争对手的强大,无异于“揣着明白装糊涂”。
其二,是过审定档过晚。 他认为,由于影片题材的特殊性,导致在同档期“落后于起跑线”,因此“后面就追不回来了”。这个理由,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作为执导过《长津湖》系列、曾打破票房天花板的资深『制片人』,在电影扑街后,竟然将责任推卸给发行环节。观众是否买账,竟能与定档时间扯上关系,难道还要归咎于广电审核缓慢?
回想起《无名》口碑失利时,于冬曾将责任推给观众。 此番,他又怪罪过审缓慢、定档仓促,甚至迁怒于同行优秀。只要未能达到他的预期,似乎所有人都有错。那么,那些已经为第一版《蛟龙行动》买单的观众,他们的票款是否应该得到退还?
此时,『赵本山』那句“你们那儿环境不好,是我把你们环境破坏了”的名言,似乎有了全新的含义。 似乎只要于冬的电影不达预期,他就能成为“破坏大环境”的那个人。
当然,于冬如此“大破防”,并非没有原因。 也许是《长津湖》的成功让他尝到了甜头,为了《蛟龙行动》,他可谓“豁出去了”。据传,影片初期投资高达8.9亿元,后期重做又耗资不菲,总成本直逼10.3亿元。然而,第一版上映后,票房仅为3.9亿元,片方实际分得约1.3亿元,亏损巨大。
正是因为亏损太过严重,片方才宁愿“打脸”,也要选择撤档重上。 他们或许寄希望于“卷土重来”能扭转乾坤。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他们。重映一周,日票房竟跌破40万元,片方只能分到500万元。最终,血亏8.5亿元,彻底宣告“血本无归”。
事实证明,烂片终究是“报看”。 初期的票房不佳,已是市场给出的明确答案。而选择重映,无疑是将影片的“烂”推向了更客观的境地,谁在“破防”,一目了然。
片方显然过于自信了。《长津湖》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制作班底到演员阵容,再到上映档期,都是其他作品难以企及的。 投入巨资,并不意味着必然会有相应的回报。
在我看来,片方更是对观众缺乏应有的尊重。 为了回本,不惜抛弃了近4亿票房的观众,企图通过重新制作特别版来“搏杀”暑期档。这样的行为,不扑街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