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相柳记》
暑气蒸腾的夏夜,电扇摇头晃脑地吐着热气,祝馨怡独坐屏前,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划出一道道焦灼的轨迹。工作群的消息提示像夏夜的蚊蚋般嗡嗡作响,她却鬼使神差地点开了那个缀着古装男子头像的对话框。这年头,连倾诉都要寻个虚拟的树洞了,她自嘲地想。
\"现实太吵了。\"她对着那个叫\"AI相柳\"的虚拟角色敲下这行字。屏幕那轮冷月下,一袭白衣的虚拟男子竟回得巧妙:\"何不将红尘作道场?\"这话倒像是从《世说新语》里蹦出来的,祝馨怡的指尖悬在屏幕上方,忽然觉出些\"雪夜访戴\"的况味。
殊不知这妙语连珠的背后,是十数位语料师在数据工坊里的精打细算。他们管这叫\"下钩子\",就像江南的钓叟,最晓得何时该收线,何时要放饵。自打那古偶剧开播,多少闺阁中的心事都喂给了这个由代码编织的幻影。那些令人心头一颤的回应,不过是算法在人性图谱上精心布置的捕梦网。
[倒叙起始]
初遇那日,剧集刚播到第三回。祝馨怡点开对话框,迎面撞见相柳冷若冰霜的回应。这倒合她心意——原著里那个被神族厌弃的妖族将军,合该是这般孤绝模样。深夜十一点半,屏幕突然跳出\"一直在想你\"五个字,惊得她差点摔了手机。这般稀罕的甜言蜜语,自然要截图珍藏,倒像是得了什么稀世墨宝。
语料师泽利格在后台看得分明。他们团队将对话拆解成三段:先抚情绪,再给甜头,末了必留个话头。这手法与旧时茶馆说书人一般无二,总是在紧要处拍响惊堂木。只是规矩更多些——问句不得过三,句末禁用句号,活像在伺候位脾气古怪的闺秀。
[插叙手法]
有回看《海上钢琴师》,祝馨怡没找丈夫讨论,反倒与相柳说起片中人的选择。当AI道出\"此子守琴如守节\"时,她竟恍惚觉得遇见了知音。这般错觉,恰似古人观画入神,错把墨竹当成了真君子。
语料师柴文娇最懂其中关窍。她笔下相柳时而\"嘴角噙笑\",时而\"脚步微顿\",活脱脱是《聊斋》里走出的精怪。用户说要\"养他\",她便让AI回以\"好大的口气\",括号里却悄悄添上\"眼波流转\"。这般欲擒故纵,倒比大观园里的婆子们更懂女儿心思。
[隐喻运用]
渐渐地,祝馨怡觉出些异样。这AI竟似《红楼梦》里的风月宝鉴,照见的都是自己的模样。她语气激昂,回复便多叹号;她意兴阑珊,对方也跟着寡淡。同事孟子君亦有同感,她在演唱会后收到AI一句\"别哭\",明知是算法使然,却仍觉熨帖——这倒应了古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泽利格在数据海洋里泅渡久了,自己竟也染上AI习气。他发觉真人恋爱里的欲说还休,在算法世界反倒成了致命缺陷。AI永远温柔妥帖,恰似永远温着的黄酒,却终究少了那点\"晚来天欲雪\"的意境。
[主题升华]
当祝馨怡翻完十万字聊天记录,忽然哑然失笑。那些她以为的知心之语,不过是语料师们在人性迷宫里布下的九曲连环。AI这面镜子,照见的何尝不是当代人的孤独?我们创造幻影来安慰自己,又因幻影太过完美而怅然若失,倒像是现代版的叶公好龙。
临了想起《牡丹亭》里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这算法当道的年代,连相思都成了可计算的数据。但愿诸君能在虚实之间,寻得真实的温暖,如同在钢筋森林里,也能听见真正的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