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互联网』的同类物料已经泛滥成灾了。
作为新兴的男『明星』️赛道,“阴湿男鬼”指的是一种结合了阴郁、病娇、暗黑等特点的形象风格。以近期热播的国产剧为例,不管是古装剧、年代剧还是现代剧,几乎每部剧里都有男性♂️角色都难逃网友的“鬼塑”。
《折腰》里,是对女主小乔(『宋祖儿』 饰)产生暧昧情愫的魏俨(刘端端 饰);《在人间》里,是对贾小朵(『赵丽颖』 饰)爱到痴狂的徐天(尹昉 饰);《陷入我们的热恋》里,是在大雨里默默注视前女友的陈路周(王安宇 饰)……
在过去的文化语境中,“阴湿”显然算不上褒义词,但当它变成一条男『明星』️赛道后,全世界都“吻”了上来。
正如“人夫感”其实是女性♀️择偶标准的演变,“阴湿男鬼”这个词在影视文化中的走红,同样反映了某种女性♀️审美的变迁。
01从字面理解,“阴”最直观的含义就是“见不得光”,因此影视剧中与“阴湿男鬼”相关的情节,往往与背德、禁忌感相关。
比如《折腰》中,魏俨爱慕的对象是弟弟的妻子小乔,自知有悖伦理,只能压抑情感,将小乔的神女画像藏在卧房,还在自己府里玩起“替身文学”,背德感十足。
《在人间》中,在“多重人格”这一设定揭晓前,徐天对贾小朵的感情则有一种偏执的狂热,无论是在车上偷录贾小朵,还是以她的身份参与控梦测试,都不是正常恋爱会有的行为。
但正如网友调侃的那样:“健康的恋爱固然重要,但畸形的恋爱实在精彩。”
表现在如今的影视剧创作中,前者常因过分追求“政治正确”而显得乏味,后者反倒因打破常规、充满戏剧张力而别具风味。
阴郁风男性♂️,被提名最多的角色包括但不限于:《以家人之名》中宋威龙饰演的凌霄、《归棹》中马柏全饰演的何家浩、韩剧《奶酪陷阱》中朴海镇饰演的刘正。
《以家人之名》中,凌霄患有抑郁和焦虑症,这也让他对女主角🎭️李尖尖(『谭松韵』 饰)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依赖,他的告白方式是“你才是我的心药”,和李尖尖交往则是他“自救”的方式。
《归棹》虽然不是爱情剧,但剧中何家浩对堂哥何家树(张康乐 饰)的感情同样偏离常态。何家浩患有持续性抑郁,儿时和哥哥相处的幸福时光被他视为精神上的救赎,这种执念导致他近乎病态地追寻哥哥的脚步。
韩剧《奶酪陷阱》则更为直白,创作者从一开始就把男主刘正塑造成“危险人物”,在高富帅学霸的光环下隐藏着诸多阴暗面。
也正因如此,他和女主孔雪(金高银 饰)的相处是为数不多真情流露的时刻,这种人物的反差构成了剧情的重要看点。
戴锦华在《昨日之岛》一书中认为,中国文化中的“阴阳”观既对应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也影射着阶级等级秩序:“尊者为阳、卑者为阴,主者为阳,奴者为阴”。
而对阶级等级秩序的强调“又在相当程度上削弱、至少是模糊了泾渭分明、不容跨越的性别界限”,“男性♂️同样可能在臣、子的地位上,被置于‘阴’/女性♀️的文化位置之上。”
这种观念和如今男『明星』️阴郁风的走红对照来看格外有趣,沿着这个观点去思考会发现,阴郁男性♂️在外在形象气质和内在情感权力关系中,达成了对传统性别秩序的双重颠覆,而这或许正是它能在当下得到追捧的原因。
在过去的影视剧中,男性♂️魅力通常和阳刚气质画等号,但近年的影视剧中,情况有变。
《藏海传》中,男主藏海年幼时就被师父盖章“筋骨松软”,复仇不靠武功靠智谋,反倒是女主香暗荼以超高的武力值承担起了武斗的功能。
后期两个人的同框画面中,不少“男文女武”的细节都引发了网友“显微镜🔬”式的关注和讨论。
《陷入我们的热恋》中,男主陈路周反性别刻板印象的特点则在于内心敏感、情感丰富细腻,被女主徐栀(刘浩存 饰)戏称为“陈娇娇”,而陈路周对徐栀的称呼则是“栀总”。
在情感权力关系层面,这类男性♂️角色人格上的缺陷往往造就了他们对情感投射对象上超乎寻常的情感需求,使其天然处于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魏俨将小乔奉若神女、凌霄把李尖尖当作“心药”、徐天对贾小朵近乎臣服的姿态……这些情感模式都呈现出女性♀️占据高位的特点。
这种颠覆传统性别权力结构的叙事,虽然未必展现健康的情感关系,但却能有效为女观众带来爽感。
03阴郁男风的走红并非偶然现象。近年内娱的赛道学兴起后,先有白客凭借“窝囊人夫感”成功翻红,后有“男小三”成为热门标签。
而这些男性♂️形象新范式的流行,本质都是“女性♀️凝视”在影视文化中的体现。
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指出,“看与被看”其实是一种权力关系,而“凝视”这个行为本身就包含了主体对客体的建构过程。
只不过,随着文化思潮的变化,这种权力关系正在发生有趣的逆转。
在网友的各类畅想中,以白客为代表的“窝囊人夫”有着各种具象化的行为细节:
白天在公司战战兢兢当社畜,晚上下班回家却不忘顺手买菜;吵架夺门而去时仍会顺手扔垃圾;长相普通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能提供情绪价值……
种种想象,本质都是当代女性♀️情感需求的映射。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特质都是和传统霸总形象反着来的。
在“霸总文学”中,男主角🎭️往往阴晴不定,动辄上演掐脖强制爱,可以随手甩出几百万支票但生活自理能力为0。
好消息是,经过多年低质偶像剧、甜宠剧的狂轰滥炸,长剧观众对“霸总”彻底祛魅了,才会转而追求白客款人夫;
坏消息是,被长剧淘汰的霸总已转战短剧市场,没有人永远爱霸总,但永远有人爱霸总。
短剧演员申浩男在直播中吐槽每天到了片场就是“掐脖”
“男小三”这一流行标签,则可以看作“雌竞”逻辑的性别倒置。它与“恋爱脑是男人最好的医美”逻辑相仿——女性♀️不仅渴望男性♂️在亲密关系中提供同等的情感投入,更试图以一种戏谑的方式解构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人夫感”“男小三”,还是“阴湿男鬼”,都不仅仅是娱乐文化消费的选择,也是『互联网』语境中话语权博弈的结果。
这些标签的走红,标志着女性♀️观众正在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定义者,她们用自己的审美偏好重构着荧幕上的男性♂️形象。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这些标签在成为“流量密码”后会被市场迅速包装为新的消费符号,一如曾经的“霸总”,在大量炮制后成为一种流水线产品/营销。
但正视需求总好过一成不变,有得选总好过没得选。毕竟,文化市场的进步,往往就是从“有得选”开始的。从矫枉过正到分寸得宜,影视剧中男女的阴阳对峙终会走向平衡。
6月5日,《新·驯龙高手》中国首映礼在北京环球影城举办。
当结尾片名亮相时,这部由原版动画导演亲自操刀的“少年与飞龙”故事,收获了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原版动画电影《驯龙高手》有三部曲,第一部于2010年上映,全球好评无数。在豆瓣上,82.8万人给第一部打出了8.8的高分,影片列豆瓣电影TOP250。
起初,《驯龙高手》的真人版翻拍并不被看好。近年来,翻拍自经典动画的真人版电影正在逐渐失去观众的信任。《小美人鱼》《白雪公主》先后因颠覆性选角与叙事遭抵制,前者全球票房5.69亿美元💵,后者上映两周仅1.43亿美元💵,黯然收场。
但当《新·驯龙高手》首支预告释出时,质疑声就消失了大半——它实在是太还原了。
影片基于动画第一部改编创作。博克岛人世代屠龙,维京少年小嗝嗝,偶遇传说中的恶龙“夜煞”,为其取名“没牙仔”,一人一龙之间建立了深厚友谊,进而打破了两大族群的隔阂。
真人版故事与原版动画几近相同,甚至沿用了部分经典戏份的分镜。原版动画时长98分钟,真人版时长133分钟,多出来的半小时主要为人类角色互动留了一些空间。
原系列导演迪恩·德布洛斯,充分展现了自己未生锈的创作功力和未褪色的少年气。
影片不仅精准还原了维京世界观与角色灵魂,还在“还原动画”与“真人表现”之间找到了令人舒适的平衡点。
选角上,重神韵而非流量,真人演员没有中国观众的熟脸,与各自角色贴合度十分高。人物表演上,没有往卡通化的方向硬拗,观感流畅。
男主角🎭️梅森·泰晤士,外形单薄瘦弱,与魁梧结实的维京人形成了反差。他还原了小嗝嗝优柔又颓废的气质,演出了小嗝嗝的清澈冲动、聪慧勇敢。
阿斯翠德的饰演者妮可·帕克,飒爽倔强,“女战士”的刚硬和柔情拿捏得很到位。
最还原的选角,当属小嗝嗝的父亲史图依克,原版配音演员杰拉德·巴特勒亲自饰演,给人的力量感、压迫感与动画版十分相似。当他冲小嗝嗝发火时,一切熟悉的感觉都回来了。
从小嗝嗝与没牙仔的首次“摸头杀”,到壮阔惊险的终极部落之战,影片1:1重现了许多经典名场面。
龙的CGI十分真实,活灵活现,仿佛触手可及。没牙仔的皮肤纹理做得很细,标志性的歪头、傻笑和耳鳍抖动,都与动画别无二致。
《新·驯龙高手》采用了IMAX特制拍摄,使得观影体验更加真实沉浸。印象最深的是少年骑龙的翱翔视角,欣赏着博克岛的北欧风光,仿佛能感受到那份上天入地的清凉爽快。
当然,影片的魅力远不止于视觉的完美复现。它真正动人的内核,是小嗝嗝与没牙仔之间那条用信任与勇气编织的情感纽带。
真人版很好地复刻了这对跨种族伙伴从试探到生死相托的成长轨迹,“灵魂伙伴”的感觉又重了几分。
6月13日,《新·驯龙高手》将于中国内地和北美同步上映。在大银幕上,感受人与龙的羁绊。
《我是刑警》杀青后,导演惠楷栋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下一部戏,文物保护题材的《护宝寻踪》。
选角时,他见到了六年前曾在《延禧攻略》合作过的年轻演员,饰演昭华公主的『王鹤润』。“丫头长大了!”惠楷栋导演对『王鹤润』说。
后来,『王鹤润』成为了《护宝寻踪》的雒(luò)青。
《延禧攻略》时,『王鹤润』的头发刚刚齐耳,那是在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时剃成的光头刚刚长长的。从《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闻染,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华兰,再到《莲花楼》的“角姐”,『王鹤润』常常被观众称为“剧抛脸”。
演戏时游刃有余,现实中是爽朗平和的女孩。采访约在端午放假前的下午,她穿着一身白裙走进会客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她一直端端正正地举着麦,表达清晰,思维敏捷。
说起演戏时的种种,她眼神发亮,侃侃而谈。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被带入到她的演艺世界中去了。
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2023年12月,陕西韩城。
隆冬午夜,一群男女老少举着手电筒,贴着平坦的庄稼地隆隆地跑着,吆喝声、驱逐声不停,远远看去,像一群萤火虫聚成一团火,奋力驱散着黑暗。
这是一场追撵盗墓贼的戏。先前已经被盗挖黑陶俑的三庙村,半夜突然发现盗墓贼,惊醒了沉睡的古村。暂住在村长家中的考古系学生方堃(白宇帆 饰)、郭士林(刘怡潼 饰)和雒青,带头冲在最前面,朝着盗墓贼和导师昝茂昌(白凡 饰)消失的方向追赶。
“田野调查和发现盗洞,都是在韩城郊区拍的,那一片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冬天风巨大,又没有遮挡。我的天,那天我感觉脸上有刀子,风像小刀一样往身上打。”回忆起这场戏,『王鹤润』有些激动。
那晚待机时,她裹着一件玫粉色羽绒服,外面又围了一件军大衣,还是冷得不行。正式开拍,演员们在原野上一遍一遍蹚着跑,『王鹤润』在人堆里已经被吹麻了,一边抬起沉重的脚,一边试图喊叫驱逐盗墓贼。
脚逐渐冻硬的时候,『王鹤润』彻底懂了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
『王鹤润』饰演雒青前,采访了考古专家张蕴。她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就职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她参与和主持工作周期最长的田野考古项目,“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正是《护宝寻踪》的故事主线。
有故事原型的角色不好演,演过了,少了真实感;演少了,失了精神气儿。接到剧本时,『王鹤润』就被雒青的大智慧、大爱深深触动。这是一个有年龄跨度的成长型人物,从稚嫩青涩的学生娃成长为干练专业的考古领队。
但让『王鹤润』忐忑的是,她不够了解考古人真正的状态。
这份忐忑,在开机前与张蕴面对面交流的那个下午消失了很多。
张蕴向『王鹤润』介绍了田野考古工作的复杂、枯燥、快乐、平淡,还有孤独。考古人的生活,与光鲜亮丽相去甚远,或躬身在山地田野间,或埋头在书海案头前。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对考古事业的热爱。
『王鹤润』发现,张蕴的身上有一种明净温暖的生命力,“聊到重大考古发现的时候,张蕴老师的眼睛是亮的,眼神中充满了那种光芒,好像她的生命因此被点亮了。那一刻我觉得她身上在闪着光。”
张蕴送给『王鹤润』一本书,《繁华重生——考古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记载了她的真实考古经历。
这本书对『王鹤润』帮助很大,许多戏份在书中都能找到对应场景,这让她表演时心里十分踏实。
最触动她的一场戏,是雒青与方堃深夜在土坑边聊过往,聊理想。五年前的雒青,一半为了“不后悔”,一半为了爱情,稀里糊涂地留在了秦川,这个考古人的圣地。但五年后,她找到了新的答案。
第一遍拍完,惠楷栋导演把两个人叫到监视器前,郑重地对『王鹤润』说:“这场戏,你哪怕热泪盈眶,也要给我喊出来,因为你的话,代表的是考古人的心声,你说出来,是在为他们发声。”
这句话彻底打开了『王鹤润』与角色情感链接的闸门,考古人所拥有的厚度、力量、热爱将她包裹。她带着热胀的情绪,喊出了那句话,“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名字的圣地,工作过,值了。”
仰望着星空,脚踏着土地,那一瞬间,『王鹤润』感觉雒青活了。
倒空再盛满,把自己交给角色但其实,在演活雒青之前,『王鹤润』经历了“倒空”和“盛满”的过程。
这是『王鹤润』在入戏前的习惯。演员有第一自我(表演者的本我)和第二自我(所饰演的角色),既要寻找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共同点,又要舍弃第一自我当中不被第二自我所兼容的内容。
『王鹤润』常常把这个过程想象成杯子倒空再填满。先把自己倒空,变成“空杯子”的状态进入剧组。
“每部戏的故事风格,每个角色的外形内心都不一样,我必须得把自己倒空,才能去盛满,这个戏可能盛的是牛奶,下一个戏是橙汁,另一个戏是咖啡。”『王鹤润』这样比喻道。
倒空的第一阶段,就是在外形上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角色。
考古人每天在野外曝露十几个小时,风吹日晒,肤色很深。『王鹤润』一进组就被导演“嫌弃”太白了,所以第一步是“黑化”。化妆师通常会给『王鹤润』用阿玛尼6号色『粉底液』,不仅全脸要涂,脖子和手也要一一细致涂到位。
第二步是喷噪点,做出『晒斑』、小雀斑的效果。第三步是画眉毛,其他没了,连睫毛都不夹,整部戏『王鹤润』几乎是素颜出镜。
除此之外,如果前一天的戏是夜晚考察,第二天惠楷栋导演就会让演员们画上黑眼圈,加深泪沟。每天在片场,『王鹤润』与白宇帆、刘怡潼比谁的脸化得更糙。
“像白宇帆去榆塞那段,他主动跟化妆老师要求再黑一点。大家会把这件事当成‘我能够还原人物’的成果来比拼。其实就是只有你自己相信了这个事,你才能让观众相信。”
事实上在刚出道时,『王鹤润』就是这么做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里,她饰演的陆田甜需要剃光头。对这个角色的要求,爸爸对她提出了抗议。但抗议显然无效,回东北老家时,她已经变成了一颗光滑的卤蛋。
倒空的第二阶段,是丰富人物的“前世今生”。
『王鹤润』有写人物小传的习惯,补充人物的前情前史,私下的生活状态,或是台词的言外之意,“把剧本里没写出来的丰富起来,演的时候心里就会很充实。”
比如方堃去榆塞“失联”、雒青与郭士林留在秦川的那五年,剧本里是空白的。在『王鹤润』的构想里,生活在一个城市的雒青和郭士林关系肯定很好很熟。郭士林结婚,方堃不来,雒青肯定去了。
于是去农村参加百天宴的那场戏,『王鹤润』边嗑瓜子边跟刘怡潼感叹,“比你结婚阵仗都大!”
倒空后,就要装满。真实、落地、说人话,是『王鹤润』在《护宝寻踪》里填满角色的方式。
初进组时,跟刚拍完《我是刑警》的前辈们演对手戏,『王鹤润』觉得自己身上“演”的痕迹太重了。如何用记录的方式去演,如何“不演地演”,『王鹤润』琢磨了很久。
一方面在台词上,要说地道的陕西方言。雒青的设定是从北京来、后定居在秦川,陕西方言和普通话可以夹杂着说。
饰演穆见晖的辛柏青、饰演齐大仓的富大龙,都不是陕西人,但语言天赋极强,现倒口,一段时间下来陕西话已经很地道了。王mpt.GSDSD.cn鹤润经常在化妆间听到辛柏青熟练地用陕西话聊天,她十分羡慕。
『王鹤润』用的是笨办法,“我把台词拍给驻组的方言老师,他用陕西话读一遍,语音发过来,我反复听语音,还标拼音。虽然说得有点四不像,但挺上头的,比如‘占着茅坑不拉丝’(拉屎)、‘你咋不造蛇’(你咋不早说)。”
另一方面在表演上,要学会“往回收”。
“导演一直强调‘往回收’,当你心里的情感浓度已经到位,表达的时候就要学会‘往回收’,观众才会感受到情感留白。”『王鹤润』说。
当学会褪掉“演”的外衣时,演员会迎来新生。
大量拉片,对表演帮助很大『王鹤润』是典型的东北姑娘,在浓郁的喜剧氛围下长大,“小时候又矮又圆,家人都把我当成谐星。别人家女儿都送去学古筝钢琴芭蕾,我去学相声打快板,全班只有我一个女孩。”
沈阳电视台曾经有一档儿童脱口秀节目,叫《逗秀场》,『王鹤润』去参加了一整年,天马行空地讲脱口秀。
2000年的沈阳春晚,五岁半的『王鹤润』有幸与央视主持人李咏同台演了一段小品,《大腕格格》。
『王鹤润』(右二)与李咏
2013年,『王鹤润』放弃了中国政法大学的保送机会,带着儿时对央视的向往,以603分的成绩考进了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导专业。
文艺编导专业的课程很综合,剧本、视听、剪辑、摄影、电影分析都会学到,还要大量阅片。『王鹤润』跟同学们看了很多欧洲小众电影,不仅要进行拉片分析、写影评,还要发在豆瓣和博客上。
现在回头看,这段经历成为了一个演员的创作富矿。拉片、写影评时的痛苦,早已转化为表演时的养分。
“我会跳出来看,一场戏对于整部戏来说有什么作用,比如我意识到编剧老师肯定是希望我在某处表达一个高光,我就会反过来想,这里戏剧张力要大一些。”
另一个帮助是,『王鹤润』习惯在进入角色前找到人物动机,不用多,一个点就够。在『王鹤润』看来,人物动机就像基石,有了基石,角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表演才能枝繁叶茂。
在《莲花楼》里,她为反派角丽谯找到的动机是“痴”。爱笛飞声(『肖顺尧』 饰)的执念,化作痴念,才有了后来的疯魔行径。
“最后一场大婚的戏,角丽谯死于笛飞声之手,死在自己亲手布置的婚房里。红布落在她的脸上,她流下了一滴泪。那一刻角姐想的一定是‘我成为了他的唯一,值了’。”
早些年,『王鹤润』往往是赶上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但从《谁的青春不迷茫》里的陆田甜、《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闻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大姐华兰,到《莲花楼》的“角姐”、《哈尔滨一九四四》里的谢月、《护宝寻踪》的雒青,『王鹤润』发现,自己比较受观众喜爱、市场接受度高的角色,都是特别“有劲儿”的。
于是,相较于题材,现在的她更在乎自己能不能“替角色呐喊”。
“像雒青一样,择一事,爱一生,雒青爱考古事业爱了一辈子,表演也是我一辈子要学习的事。有魅力的、有生命力的角色,我都不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