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脸上在笑,心里却在下暴雨;看起来一切都好,灵魂却早已千疮百孔。
如果你有,那么今天这三部韩剧“天花板”,你一定能看懂。而且,很可能会,哭着看完。
它们不讲什么财阀恋爱、超能力复仇。它们只做一件事——把镜头,对准我们这个时代,最隐秘,也最普遍的一种“病”:精神内耗。
第一份病历:“身份”的内耗——《恶之花》
如果你的爱,是一场长达十四年的、完美的“表演”,它,还算是爱吗?
《恶之花》的男主角🎭️都贤秀,就是这样一个活在“表演型人格”里的病人。他是连环杀人犯的儿子,患有情感认知障碍。为了活下去,他偷走了另一个人的身份,然后,对着视频,一帧一帧地,学习如何“微笑”,如何“悲伤”,如何“去爱”。
我跟你讲,这部剧的剧名,致敬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同名诗集。 其内核,正是在探讨,如何从“恶”的土壤中,开出“美”的花朵。
都贤秀,用“欺骗”这最肮脏的土壤,开始了一场关于“爱”的模仿。但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表演”中,他,却假戏真做,真的长出了,一颗属于自己的,会痛、会怕、会爱的心。他的内耗,是在“扮演一个好人”与“成为一个好人”之间,那场最孤独的战争。
第二份病历:“压力”的内耗——《我的大叔》
如果说都贤秀的内耗,是“不能做自己”。那么,《我的大叔》里朴东勋的内耗,则是“不敢做自己”。
他,是东亚社会里,最典型的那种中年男人。一个好儿子,一个好兄弟,一个好上司,一个被所有社会身份,压得喘不过气的“社畜”。
这部剧的编剧朴惠英,是韩国最擅长描摹“现实主义”的大神。 她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极其克制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慢性死亡”。
直到,那个同样被生活压垮的20岁女孩李至安,像一道“杂音”,闯入了他死水般的生活。他们互相“窃听”,互相窥探,却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彼此唯一的,懂得。
我跟你讲,这部剧最伟大的设计,就是它告诉你:最高级的治愈,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拯救。 而是,在某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人,愿意安静地,听完你所有的疲惫,然后,轻轻地,为你买一双拖鞋。
第三份病历:“情绪”的内耗——《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
最后这份病历,可能最让我们不寒而栗。因为它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病人。
这部剧,改编自前精神科护士的真实经历,而它的导演,竟然是拍出《僵尸校园》的李在奎。 这个“真实护士” “丧尸片导演”的组合,简直是天才之举!
于是,这部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就是它将“精神痛苦”,彻底地“视觉化”了。
恐慌症发作是什么感觉?是整个人,被瞬间扔进漆黑的深海,你拼命挣扎,却抓不住任何东西,只能感受着冰冷的海水,一寸寸地,将你吞没。
抑郁症又是什么感觉?是你眼中的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变成了一片灰色的沼泽。你不是不想站起来,而是,你脚下的每一步,都像踩在泥潭里,耗尽了你所有的力气。
它用一种最温柔,也最勇敢的方式,替所有那些,无法言说自己痛苦的人,发出了声音。
身份、压力、情绪。
这三部神作,就像三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三种“精神内耗”。
它们不再满足于给你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想在故事结束之后,轻轻地,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
“没关系,会累,是正常的。”
这,或许才是顶级好剧,能带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慰藉。
互动话题:
“身份的扮演”、“压力的忍耐”、“情绪的挣扎”,这三种“精神内耗”,哪一种,最让你感同身受?
欢迎来评论区,进行一场“高段位”的灵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