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产业从来都是一场造梦与碎梦的循环。
前不久,TF家族四代练习生的一系列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从宣传物料中的不当行为到考核排名争议、出道进程猜测,再到网上流传的一段魔性编舞让“幻梦都破碎”和“新偶像小只”们的精神状态成为热门话题......90后脑袋中关于非主流偶像“TF家族”的记忆,再次汹涌袭来。
当然,要不是网络吐槽热梗,大多数人既不认识TF家族,也搞不清楚所谓的一二三四代。
只是这些热议不仅反映了粉丝群体的密切关注,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偶像养成模式的阵痛与转型。
在TF家族背后,以时代峰峻为代表,这家曾凭借独特“练习生养成体系”在偶像市场独占鳌头的头部经纪公司,正站在十字路口,通过多元布局奋力突破传统偶像经济的边界。
四代争议与“养成系”的变味
TF家族四代练习生们近期屡次成为热搜主角🎭️,只不过,践行的似乎却是“黑红也是红”的偶像经济负面规律。
比如在最新的“幻梦都破碎”魔性编舞中,四代练习生面临大量“是男是女”、“业务能力”的拷问。
除此之外,在一期关于TF家族的宣传物料中,有练习生玩耍时因不经意竖中指,随后被扒出涉嫌辱女言论;密码锁开不开门就愤怒踹门加怪叫;更有人被粉丝发现,在三代厂牌说话细声细气、是个被哥哥们照顾的乖乖小孩,到了四代却完全变了样。
种种行为与大众熟悉的日韩“养成系”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日韩偶像经济同样在国内饱受争议,至少其业务能力和职业态度一直是业界标杆。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唏嘘,曾经那个充满正能量的偶像养成模式,究竟怎么了?
需要指出,偶像经济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设”的生意。
时代峰峻之所以能够从众多经纪公司中脱颖而出,正是凭借其打造的“陪伴成长”叙事和“家族情怀”的差异化定位。
然而,当这种精心构建的叙事被练习生们的不当行为一次次打破时,消费者(粉丝)的信任也在悄然流失。
就像网友们调侃的那样,时代峰峻的工作人员不是以“摸骨技能”、很会挑人闻名吗?“现在李飞(时代峰峻创始人)的真实身份应该是捉妖师吧,不然从哪找来这么多‘魔丸’!”
不可否认,关于时代峰峻“养成系”的光环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色。一期期公司声明,一封封练习生道歉信,无不彰显着时代峰峻的养成系越来越变味。
当一代二代建立起的家族感和乌托邦早已不再是原本的模样,这不仅是时代峰峻的困境,更是整个偶像经济面临的身份危机——随着“真实”与“人设”的界限越发模糊,偶像这门生意还能持续多久?
多元化布局与商业版图扩张
面对传统偶像养成模式的挑战,好消息是,时代峰峻们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推行多元化战略,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这种转型背后,反映出整个偶像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当前,偶像经济已从蓝海变为红海。
据艺恩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偶像类综艺数量同比减少42%,商业代言市场规模增速从2025年的35%降至12%。
政策对未成年人艺人管理收紧、选秀节目叫停以及粉丝经济增速放缓,多重不利因素下,传统“造星-巡演-代言”的商业模式已经遭遇明显瓶颈。
在此背景下,时代峰峻的多元化尝试显得尤为迫切。
例如在影视领域,公司通过成立影视子公司,加速旗下艺人向演员转型。
2023年,其参与出品的青春剧《追光少年》网络播放量突破15亿,主演均为时代少年团成员,实现了“以剧养人”的闭环。
同时,时代峰峻与芒果TV、爱奇艺等平台合作定制团综,如《时代夏令营》系列通过“沉浸式成长记录”模式,将艺人训练日常转化为付费内容,单季播放量超8亿,广告植入收入同比增长60%。
该种内容创新不仅拓展了收入来源,也在某种程度上重构了偶像与粉丝的连接方式。
面对Z世代对虚拟内容的偏好,时代峰峻还果断推出虚拟男团“量子少年”,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渠道快速积累粉丝。
据统计,该组合首支单曲上线后,相关话题在B站、『抖音』等平台累计播放量超3亿,虚拟形象周边产品首月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虚拟偶像的崛起,偶像经济似乎又在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与之对应的可能性便是,永不塌房、永远可控的『数字化』偶像,是否将成为行业的下一个爆发点?
不仅如此,时代峰峻在音乐付费上也在发力。
它重启音乐厂牌“TF家族音乐”,与网易云音乐合作推出艺人原创专辑,通过数字藏品、会员专属演出等模式探索音乐付费新路径。
2024年上半年,其数字音乐收入同比增长85%,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时代峰峻的一系列布局显示,偶像经济正从依赖单一流量变现,向多元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转变。
困境与未来:偶像经济的十字路口
尽管时代峰峻的转型初见成效,但挑战依然存在。
影视项目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虚拟偶像运营需持续技术投入,而音乐市场则面临版权©️成本高企、用户付费习惯待培养等问题。
各类挑战不仅是时代峰峻面临的,也是整个偶像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障碍。
最重要的是,偶像经济赖以生存的养成系模式本身面临着可持续性疑问。
从TFBOYS(一代)、时代少年团(二代)到三代、四代,时代峰峻把“TF家族”变成了一个“流水线工厂”——名字不变(TF家族)、模式不变(养成系)、套路不变(情怀绑架)。
标准化复制的模式虽然降低了试错成本,却也带来审美疲劳和创新不足的风险。
有观点质疑,四代的存在,已经不再是“传承”,而是“透支IP”。内娱这么多新鲜血液,为什么非得在“TF”这棵树上吊死?难道观众真的愿意看一代又一代的“复制粘贴”吗?
犀利质疑直指偶像经济的核心矛盾:在工业化生产和个性化表达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
随着TF家族代际的更迭,“养成系”的初心似乎正在被稀释。从前的养成系,是粉丝看着孩子们从小不点开始,在简陋的练习室里一点点进步,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舞台。而不是精心包装好养成好再送进大众视野,竞争不合的画面越来越多。
偶像经济本质上应当是一种情感经济,它建立在粉丝与偶像之间的情感连接上。当这种连接因为过度商业化、模式化而变得脆弱时,整个商业模式的基础也就动摇了。
或许,如今的偶像产业需要的不是更多练习生,而是更好的内容、更真实的情感和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面对政策收紧、选秀叫停、粉丝经济增速放缓,传统“造星-巡演-代言”的模式已然触顶。相关企业转型中的多元化布局虽初见成效,但前路依然漫长。
种种迹象表明,偶像经济正在经历从流量驱动向内容驱动的转变,从短期变现向长期价值的回归。
在此过程中,像时代峰峻这样的头部公司既面临挑战,也拥有重新定义行业规则的机会。
但无论如何,“养成系”的核心竞争力——“陪伴感”和“家族情怀”——能否在代际更迭和商业扩张中保留,决定了时代峰峻们能走多远。
偶像产业的未来,不属于那些只会复制粘贴的公司,而属于那些能够真正理解并创新情感连接的企业。幻梦或许会破碎,但真正的价值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