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对王牌》第九季首播结束后,网络平台迅速被负面评价覆盖。不少观众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看完这一期节目 “如同被喂了苍蝇般恶心”,这种强烈的负面反馈,让这档曾经的国民综艺开播即陷入口碑危机。从观众的具体反馈来看,“尴尬” 是提及最多的关键词。节目开篇的 “发布会” 环节,流程混乱且缺乏亮点,几位新加入的嘉宾互动生硬,既没有展现出个人特色,也未能与老嘉宾形成有效配合。有观众截取片段吐槽:“镜头扫到『沈腾』时,他脸上的笑容都很勉强,好多抛出去的包袱没人接,空气里都透着尴尬。” 这种尴尬感不仅存在于嘉宾互动中,还体现在环节衔接上 —— 前一个游戏刚结束,未做任何过渡便切入广告,广告结束后又突然进入下一个环节,让观众难以跟上节奏,不少人表示 “看到一半就想快进,完全没有看下去的欲望”。截至首播结束当晚,豆瓣平台上《王牌对王牌 9》的评分区已被一星、二星评价占据,“差评满天飞” 的景象与往季形成鲜明对比。有观众在评论中写道:“第八季没了贾玲已经觉得差点意思,但至少还能看下去,第九季直接跌破底线,再也找不到以前追节目的快乐了。” 这种评价并非个例,打开微博、『抖音』等平台,关于 “王牌 9 首播太失望” 的话题讨论量迅速突破百万,足见观众对这一季节目满意度之低。嘉宾配置:常驻失核新人乏力,主咖边缘化引不满节目口碑下滑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嘉宾阵容的 “失衡”。第九季不仅延续了第八季贾玲缺席的情况,还对常驻嘉宾进行了大幅调整,新加入的几位嘉宾未能填补阵容空缺,反而让节目失去了过往的 “主心骨”。
『沈腾』作为节目仅剩的 “元老级” 嘉宾,本应承担起控场重任,但在这一季首播中,他的表现明显受限。一方面,缺乏贾玲这样的 “默契搭档”,他抛出的笑点多次 “落地无声”—— 在一个模仿游戏中,『沈腾』模仿经典影视角色的动作,原本期待能引发嘉宾互动,结果只有『关晓彤』勉强笑了笑,其他嘉宾要么没反应,要么接话偏离重点,让他只能尴尬地收起动作。另一方面,镜头分配的不合理也让『沈腾』的作用被削弱,有观众统计,整期节目『沈腾』的有效镜头不足 20 分钟,远低于往季水平,不少人调侃 “『沈腾』都快成候补节目了,这档节目还能叫王牌吗”。新嘉宾的表现同样未能达到预期。杨迪、金靖虽有综艺经验,但过往多以 “帮腔者” 身份参与节目,缺乏独立控场能力,在这一季中试图挑起大梁,却因风格与节目不契合显得力不从心。更让观众不满的是,节目对 “糊咖”“塌房咖” 的过度倾斜 —— 几位知名度较低的新嘉宾镜头量远超宋亚轩等原有年轻嘉宾,有观众在『社交平台』晒出镜头统计截图:“某新嘉宾单人镜头 40 多分钟,宋亚轩作为常驻,好多时候只能在角落当背景板,节目组到底在捧谁?”宋亚轩的处境尤其引发粉丝心疼。首播中的 “发布会” 环节,他全程保持礼貌微笑,却很少有发言机会;更让粉丝不满的是,节目组安排他在午夜 12 点直播时段录制舞台表演,“明明是主咖之一,却被安排在这种不合理的时间,完全不考虑艺人的休息与感受”。粉丝担忧,若后续镜头量持续减少,宋亚轩的人气可能会受影响,“节目组要是搞不清谁是观众想看的,这档节目糊是必然的”。此外,唐国强的加入也被认为与节目风格 “格格不入”。作为资深前辈,唐国强的到来让其他嘉宾在互动中格外拘谨,原本轻松的综艺氛围变得紧绷。在 “泼水游戏” 环节,所有嘉宾都被泼水,唯独唐国强被特殊对待,全程没有沾水。这一细节引发观众争议:“既然来参加综艺,就该遵守游戏规则,凭什么因为年纪大就搞特殊?要是玩不起,不如别来。” 这种 “尊老” 的特殊待遇,不仅让游戏失去公平性,更让节目失去了综艺应有的 “放开玩” 的氛围。往季对比:黄金阵容成回忆,家族感消失引情怀落差观众对第九季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源于与往季 “黄金阵容” 的对比。第四、五季的《王牌对王牌》,凭借『沈腾』、贾玲、『华晨宇』、『关晓彤』、『王源』(后期为『沈腾』、贾玲、『华晨宇』、『关晓彤』四人组)的默契配合,成为节目口碑巅峰,被观众称为 “最成功的王牌家族”。
那时的节目,嘉宾互动自然且充满笑点。『华晨宇』、『关晓彤』刚加入时性格内向,在游戏中常常放不开,『沈腾』和贾玲便主动 “抛梗” 引导 —— 在一次 “歌词接龙” 游戏中,『关晓彤』因紧张忘词,贾玲立刻用 “我也忘词了,咱们一起编一个” 的玩笑化解尴尬,『沈腾』则顺势模仿『关晓彤』的紧张表情,逗得全场大笑。这种 “既照顾新人又不刻意” 的互动,让两位年轻嘉宾逐渐放开,后期不仅能主动接梗,还能与『沈腾』、贾玲互相调侃,形成了 “像一家人一样” 的温馨氛围。那时的游戏环节虽有重复,但因嘉宾的精彩表现充满趣味。比如经典的 “传声筒” 游戏,『沈腾』总能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搞笑的语言改编,让原本简单的游戏充满笑点;贾玲则擅长从细节中挖掘幽默,在一次传递中,她将 “宫廷玉液酒” 改编成 “宫廷玉液油,一百八一杯”,既保留关键信息,又加入搞笑元素,成为节目标志性名场面。观众之所以喜欢那时的节目,正是因为 “嘉宾之间有化学反应,就算游戏老套,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而第九季的节目,不仅失去了贾玲这个 “氛围担当”,还因新嘉宾的加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观众直言:“以前是几个人互相迁就、互相成就,现在是各玩各的,完全没有家族感。” 这种 “情怀落差” 让不少老观众感慨:“看到现在的节目,才知道以前的王牌有多难得,也才明白贾玲的重要性 —— 她不仅是笑点担当,更是串联整个节目的‘粘合剂’。”游戏设计:新意缺失抄袭争议,广告过多惹反感除了嘉宾问题,节目游戏设计的 “毫无新意” 也成为观众吐槽的重点。总导演吴彤此前在采访中承诺,第九季 “每期只保留一个经典游戏,其余全新升级”,但从首播内容来看,这一承诺并未兑现。首播中的游戏,要么是过往反复出现的老环节,要么是对其他综艺的 “抄袭”。比如 “泼水游戏”“芥末挑战”,在《奔跑吧》《极限挑战》等节目中早已出现过类似形式,且缺乏创新改编;“发布会角色扮演” 环节,流程混乱且毫无逻辑,嘉宾既不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也不清楚游戏规则,全程 “靠蒙” 完成,让观众看得 “一头雾水”。有观众对比其他综艺吐槽:“同样是‘发布会’主题,别的综艺会提前给嘉宾设定角色剧本,游戏有明确的胜负规则,而王牌 9 的这个环节,就像临时凑数的,完全没用心设计。”抄袭争议也让节目口碑雪上加霜。有网友发现,首播中的 “芥末挑战” 环节,从规则到嘉宾互动方式,都与韩国某综艺高度相似;甚至连嘉宾抽到 “芥末” 后的反应,都有刻意模仿的痕迹。“连游戏都要抄,节目组是真的没创意了吗?” 这种质疑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进一步加剧了观众的不满。
广告过多的问题同样突出。整期节目时长约 90 分钟,其中广告时长超过 25 分钟,且插入方式极为生硬 —— 游戏进行到一半突然暂停,嘉宾对着镜头念广告台词;刚结束一个环节,还没等观众反应过来,便切入广告画面。有观众无奈表示:“看节目就像在广告里找内容,好不容易看到点有意思的片段,下一秒就被广告打断,完全没了看下去的心情。”收视与情怀:收视下滑显疲态,童年回忆渐消散第九季首播的收视率数据,也反映出节目吸引力的下降。据第三方收视统计平台显示,这一季首播收视率较第四、五季的巅峰期下降约 30%,甚至低于第八季同期水平。这种下滑不仅源于节目质量的下降,还与 “情怀疲劳” 有关 —— 多年来,《王牌对王牌》一直依靠 “怀旧”“经典 IP 重聚” 等元素吸引观众,但随着类似内容的反复呈现,观众逐渐失去新鲜感,对 “情怀牌” 的敏感度也大幅降低。更让老观众感慨的是,节目中的 “童年味” 正在逐渐消失。有观众在『社交平台』写道:“看到『沈腾』把遥控器交给唐国强的画面,突然觉得很心酸 —— 这就像一个信号,代表着『沈腾』可能要慢慢退出王牌家族了,也代表着我们的童年回忆正在慢慢消散。” 这种感受并非个例,不少观众是看着《王牌对王牌》长大的,节目中的笑点、嘉宾互动,都成为青春记忆的一部分。而第九季的首播,让他们意识到 “那个能带来快乐、充满温情的王牌,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节目结束后,有观众翻出过往的经典片段对比,更显失落:“以前看王牌,能笑到肚子痛,看完还会反复刷片段;现在看王牌,全程皱着眉头,看完只觉得浪费时间。” 这种对比,不仅是对一档综艺的评价,更是对 “青春记忆不再” 的惋惜。目前,《王牌对王牌》第九季仅播出一期,后续节目是否会调整嘉宾配置、优化游戏设计,尚未可知。但从首播的反馈来看,若节目组不能及时解决现有问题,不能找回过往的 “家族感” 与 “趣味性”,这档曾经的国民综艺,很可能会在 “差评” 与 “收视下滑” 中逐渐走向没落。网络上,已有观众发出 “若下一期还是这样,就彻底弃坑” 的声音,这种态度,既是对节目现状的不满,也是对 “王牌” 能重回巅峰的最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