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绝世美人"为何越来越经不起推敲?
每当古装剧里出现"四海八荒第一美人"的设定,弹幕总是一片哗然。从『周冬雨』在千古玦尘里被丫鬟抢尽风头,到李庚希在雪中悍刀行里被吐槽的亡国公主,这些"绝世美女"的选角总令人忍不住翻出老剧对比——当年傅艺伟的妲己眼波流转间就能令人相信"祸国殃民"四个字,陈红的貂蝉往那一站就是"闭月羞花"的最好注解。
资本时代的选角逻辑正在制造一种奇特的"审美通货膨胀"。『白鹿』明明是个清秀佳人,硬要套上"倾国倾城"的人设;『陈妍希』的"沈佳宜"能成为国民初恋,但小龙女的造型却让她遭遇颜值滑铁卢。更不用说那些爱豆转型的演员,顶着韩式半永久『妆容』在仙侠剧里尬演,活像走错片场的时尚博主。
回望煤老板当投资主力的年代,选角权牢牢掌握在专业团队手中。导演杨洁为了西施一角跑遍艺术院校,最终相中尚未毕业的蒋勤勤;陈家林拍唐明皇时年25岁的林芳兵为演杨贵妃,硬生生增重50斤,从窈窕少女变成"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盛唐牡丹。没有大数据分析,没有流量考核,有的只是对角色的极致较真。
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经典形象,每个都是量身定制的艺术品。『王祖贤』的聂小倩一袭白衣掠过竹林,眼波比兰若寺的月色还凄清;何晴能演遍四大名著,靠的是那身从水墨画里走出来的古典气质;李若彤的小龙女素衣胜雪,一个抬眸就道尽古墓派的清冷孤绝。就连红楼梦里惊鸿一瞥的秦可卿,张莉的演绎都能让观众相信"擅风情,秉月貌"的判词。
千禧年之交的影视黄金期延续着这种专业主义。『刘亦菲』的赵灵儿带着不谙世事的仙气,『杨幂』的唐雪见灵动如初绽桃花,『唐嫣』的紫萱眼尾一抹红就勾走三生三世。这些角色之所以立得住,是因为演员与人物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陈好的杜月娥能泼辣能娇憨,『蒋欣』的木婉清面纱揭开的瞬间当真配得上"新月清晖,花树堆雪"。
反观当下影视工业的流水线作业,资方拿着Excel表格选演员:微博粉丝数、带货能力、话题热度成了硬指标。某平台『制片人』私下透露:"现在定女主要先看商务价值,演技反而要排到第三位。"于是我们收获了一堆复制粘贴的"绝世美女"——同样的欧式大双、同款微笑唇、统一规格的A4腰,连哭起来都要保持表情管理的"破碎感"。
更可怕的是审美霸权的形成。当资本认定某种长相能带来流量,就会批量生产同类产品。某古偶导演吐槽:"递过来的演员资料,十个人里有八个是同一家医美机构的作品。"这直接导致林芳兵式的丰腴美、『陈晓』旭式的清冷美在新剧中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更便于植入美妆产品的"网红脸"。
老戏骨焦晃曾说:"演员应该像水,倒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今太多"绝世美女"像定型发胶,不管什么角色都保持着同款造型。当87版红楼梦的化妆师根据角色性格设计"罥烟眉""垂珠眉"时,现在的剧组可能正在为"女主口红色号要不要加钱升级"扯皮。这种创作环境的异化,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