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为什么鸟巢成为中国奥运场馆投资的成功典范?起初我也不看好,毕竟2008年那个34亿的大项目,能带来什么回报?可是,经过五六年的经营,它逐渐变成了一台盈利机器。通过各种活动——演唱会、电竞比赛、马术赛事、冰雪季节的多元化运营,它成功转亏为盈。我昨天还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调侃,鸟巢一场演唱会假设盈利200万,看似不多,但如果是10场,收入就有2000万,100场就是2亿!鸟巢每年可以承办三十多场活动,收入至少上百亿。它能取得如此成绩,全靠其多样化的经营思路,让这座庞大的钢铁建筑成了“摇钱树”。
但问题是,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你以为只是演唱会门票收入?那些数百万、数千万的演出收入不过是沧海一粟。更何况,这些收益大部分都是“内循环”——中国本地的观众和粉丝贡献了票房、赞助费和餐饮等收入,真正依赖外国游客的情况并不多。如果依靠外地游客,鸟巢早就成为全国的打卡圣地了。试想,欧美国家的体育场馆,哪有像鸟巢这么火爆?就算我们拿下了全球的跑步、足球赛事,但人口红利和内需市场的优势是许多国家梦寐以求的。
从运营角度来看,鸟巢已经越来越像一家控股公司,既要维护品牌形象,又要确保盈利。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是“黑洞”,完成后往往成了摆设,要么荒草丛生。唯有鸟巢,凭借奥运东风和多功能改造,成功实现了盈利。其他场馆呢?例如八大处的射击馆,能用几年就不错了。像这样的“刚需”场馆,哪个地方愿意投入时间和资金来维护呢?许多城市的财政压力也让这些场馆成为沉重的负担。如果想让这些公共设施也能成为盈利点,恐怕还得改变“负债养馆”的思路。
我一直想,为什么偏偏是鸟巢这个“奇迹”?大多数国家对奥运场馆的投资都认为“早晚会荒废”,成为空壳。你看,北京这些新建的场馆,几乎都处于“甩锅”式的运营状态,要么亏损严重,要么根本没有走上可持续盈利的道路。而鸟巢至少算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有人说这完全是“国家战略”的结果,但鸟巢的成功难道就只有它一个例子吗?能否再有大规模的奥运场馆再度复制这样的奇迹?说实话,除了历史品牌价值,其他的因素并不容易复制。
为什么北京要将奥运资源投入到这些超大型的“面子工程”中?一方面是为了展现国家形象,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在细节上节省,以实现“产业化”。细想一下,鸟巢能有今天的成绩,背后其实是对“硬件运营”的一场破局——它用了十多年,才从最初的亏损变成了盈利性资产。你说,这样的战略能否在其他场馆上复制?恐怕只能是少数的“奇迹”。
在疫情和消费意愿下降的当下,大家对这些“场馆形象工程”渐渐失去了热情。鸟巢的“多元化利用”虽然亮眼,但最初的“神话”背后,很多的投入还是依靠了大规模的动员和引导。演唱会、电竞、马术等“时尚项目”的反复突破,也是因为它们背后有足够的外部资本和市场支持。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切片式运营”能维持多久?如果收入增长太快,场馆就有可能成为“过气网红”。
鸟巢的成功,也许就这样过了?其他场馆,似乎都在重复着“投入多回报少”的困境。这件事让我感到既不安又觉得有些荒诞——我们花费了大量资金建造场馆,但很多都只是空有其形,几乎没有回报。而鸟巢的盈利,除了历史地位外,是否还得益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人口红利?这真是理所当然吗?我觉得,鸟巢的未来并不那么“轻松”。它不再是那个奥运奇迹,而是背后一个复杂的资本游戏,或许将迎来更多的挑战。现在最让人担忧的,还是它是否能继续以创新的方式维持下去,还是会再次依赖国内市场的支撑?这一点,我已经看得够多了。
祝愿未来,无论是鸟巢还是其他场馆,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不仅为国家增光,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