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末,《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以下简称《脱Ta》)与《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以下简称《单口季》)相继上线,频上热搜。脱口秀不仅带来了新的“爆梗”,还更新了表达方式:用笑话讲真话,用幽默解构痛苦,脱口秀已逐渐从“小众亚文化”走向“大众情绪出口”。脱口秀为何能击中人心?“好笑”背后其实潜藏着比你听过的段子更离谱的心理学原理。
『机器人』️也能讲脱口秀?
在《单口季》中,复旦中文系大学生陈鸣飞吐槽说,AI快要替代自己的专业了,所以他选择讲脱口秀,因为现在机器写不了脱口秀。确实,并非每个人都能讲好脱口秀。脱口秀演员的“包袱”会不会响不仅取决于文本质量,还高度依赖于表达方式。语调、姿态、目光、手势、表情和节奏等都对喜剧表达的成功至关重要。但机器真的没法讲好脱口秀吗?
其实早在10多年前,英国伦敦就研发出了可以现场表演脱口秀的『机器人』️,它真人大小,说话时有面部表情,双臂和双手可以快速流畅地移动,但躯干运动相对有限且缓慢。研究者让『机器人』️与专业脱口秀演员同台竞技,并使用高速人脸识别与情感分析装置实时分析现场观众的反应(如观众的面部表情、嘴巴张开程度等指标),评估每位观众的“开心值”。
研究发现,段子能让全场的“开心值”立刻上升;眼神的效果也很明显,『机器人』️看着观众时,观众最开心,而一旦它把头扭开,观众的开心值立马下跌;但手势的作用有差异,指向观众的手势能让观众开心,但是鼓掌、挥手等其他动作没带来明显的积极情绪提升。而『机器人』️和真人的“比拼”结果显示,『机器人』️带来的整体开心程度介于暖场主持人和压轴真人演员之间,说明“非人”也能逗笑观众,但略逊于真人。
有人天生就是段子手?
Kid在《脱Ta》中说自己是“中等马”,在众多脱口秀演员中并不突出;而领笑员说徐志胜、毛豆站在舞台上就能逗乐观众。所以真的有人天生就幽默,擅长讲脱口秀吗?
有一项研究以31名专业脱口秀演员与4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测试了每个人的人格、言语智力和幽默风格,通过让每个人在10分钟内给3幅无字漫画写搞笑标题,由6名评委打分评价好笑程度的方式来测试幽默创作能力,并用过去一年内的登台频率考察演员的职业成功程度。结果发现,脱口秀演员的言语智力、幽默风格和幽默创作能力都全面“碾压”大学生,脱口秀演员私下最常用的是“亲和型”幽默风格,最少用“自嘲型”幽默风格。此外,亲和型幽默风格越多、自嘲型幽默风格越少、从业年限越短的脱口秀演员,档期越满。结果颇具“反差萌”的一点是脱口秀演员可能在舞台上攻击性十足,台下却较有亲和力。其实亲和型幽默风格对职业成功至关重要,可能助其在演员与观众、俱乐部老板建立良好关系,自嘲型幽默则可能削弱职业形象。
你觉得好笑,我觉得冒犯
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但很多演员的脱口秀在网上评价总是两极分化,比如在《单口季》的第一场比赛就高分脱颖而出、感动很多人的房主任,后来却遭遇网暴。
有研究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同一个笑话。你觉得“爆笑”的段子,别人可能觉得是“冒犯”。根据良性冲突理论,只有当观众认为“冒犯”是“无害”时,才会发出笑声。也就是说,谁来说、说什么、对谁说,这3点共同决定了段子是“好笑”还是“翻车”。比如熟人之间互损,双方可能都会觉得好笑,但同样的话语对陌生人说,可能就是冒犯了。
讲脱口秀容易胖?
徐志胜在《脱Ta》、南瓜在《单口季》都分别分享了自己的减肥经历,《脱Ta》中何广智还分享说自己和另一位演员毛豆都有脂肪肝。脱口秀演员似乎更容易出现肥胖的健康问题?
这或许并不是错觉。有研究发现,喜剧演员的平均BMI为30.5,而BMI大于24就是超重了。这可能和脱口秀演员作息不规律有关,他们中不少人会熬夜创作,在夜晚演出后吃夜宵,还要舟车劳顿辗转不同城市巡演。
脱口秀“好笑”背后也有心理学研究的支持,这些有趣的结论不仅可以用于剖析幽默的真相,普通人也能把这些结论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脱口秀的科学“外挂”,悄悄优化自己的人际关系。
首先,在日常沟通中,如果你想让自己讲的内容更有说服力,记得适时与人眼神交流,毕竟连『机器人』️都会因为注视观众而更受欢迎。我们表达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无声的“我看见了你”。把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打开,你就掌握了最简单的社交魔法。
其次,如果你想变得更幽默,先提升自己的亲和力。你可以在人际交往中多分享趣事、“接梗”、夸人,比损人利己的“毒舌”更能“收割”好感;但少拿自己“开涮”——偶尔自嘲是谦虚,频繁“自黑”会拉低别人对你的评价。真正高级的幽默不是把人逗乐,而是让人笑完更喜欢你——这在舞台和职场都通用。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幽默是有边界的。熟人之间可以互损,但别踩底线。幽默是一种需要共情、判断和智慧的高级社交技能。
最后,好笑可以治愈人心,但别透支健康。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同时,别忘了把自己照顾好。
黄彬彬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