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父母爱情》,江德华绝对是让人“越看越上头”的角色——典型的“开头不讨喜,后面爱到不行”。刚出场时,她就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说话大声大气,做事风风火火,还带着点霸道,嘴皮子也厉害,跟安杰第一次见面就掐架,那时候观众多半觉得“这姑姑咋这么难缠”。
可越往后看越发现,这个满身小缺点的女人,慢慢被日子磨软了,还多了几分文雅和慈眉善目的劲儿。尤其是她和安杰这姑嫂俩,哪是简单的“相互影响”,分明是互相“改造”:德华后来说话办事,慢慢有了安杰身上的稳重劲儿,不再像以前那样咋咋呼呼;安杰也少了城里小姐的娇气,多了德华的实在随和,跟街坊邻居相处也热络了不少。到最后,俩人住得近,天天一起唠嗑买菜,比亲姐妹还亲,谁能想到当初她们能吵到脸红脖子粗呢?
对江家那几个孩子来说,德华比亲妈还亲。别家孩子只有爸妈疼,江家孩子多了姑姑这份“掏心掏肺”的爱:小时候姑姑身上那股淡淡的头油味,是他们最熟悉的味道;姑姑蹲在门口跟街坊聊八卦时,会偷偷塞给他们块糖;要是跟兄弟姐妹闹别扭了,姑姑准会拉着他们去厨房,偷偷开小灶煮个鸡蛋。这些细碎的小事,后来都成了孩子们最珍贵的回忆。而且德华的戏份,满是烟火气,看着就像咱自己家的姑姑——有点唠叨,却永远真心为你好,又暖又亲切。
说真的,德华就是《父母爱情》的“灵魂担当”,要是没她,这剧得少一半笑点和泪点!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么重要的角色,原著里压根没有——她是编剧后来特意加的。不得不说,这改编也太成功了!德华这角色又立体又鲜活,有脾气也有温柔,有缺点更有可爱,给整部剧添了太多人情味儿。
反观原著,没了德华,江家的日子冷清多了,也少了很多趣味。原著里没有“姑嫂掐架”的热闹,可也没人帮安杰带孩子、做家务——安杰一个人要带七个孩子,想想都头大!那时候安杰随军到小岛,早就没了在青岛时的体面工作,成了普通的随军家属。小岛上没适合她的活儿,她只能在家当家庭主妇,把照顾孩子当成“不得不做的事”,心里压根不甘心。
每次看到自己那张没用的“随调证明”,安杰就提不起劲;天天对着一群吵吵闹闹的孩子,她也没耐心,常常盯着窗外发呆,孩子跑过来要抱抱、要她评理,她就皱着眉挥手把他们赶开。所以孩子们总在背后抱怨:“我妈一点都不像个妈!”还特别羡慕邻居王海洋——王海洋妈妈虽然身体不好,却总用温柔的眼神看着他,那是他们从没在安杰身上感受到的温暖。
你说原著里的安杰得多憋屈?要是她能看到电视剧里的自己,估计得羡慕哭——剧里的安杰多舒坦啊!德华把家里的活儿全揽了:带孩子、洗衣做饭、打扫院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安杰压根不用操心这些琐事。所以她能去学校当老师,每天按时上下班,还能跟江德福开玩笑:“我也是有正经工作的人了!”在那个年代,女人能有份工作,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从家长里短中抽出身,多不容易啊,这全是德华的功劳。
正因为有工作忙着,安杰才有闲心摆弄花草、泡杯咖啡慢慢喝,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也难怪她人到中年,还能被画家看中,说她是岛上“气质最好的女人”——要是天天被孩子和家务缠得焦头烂额,哪还有心思收拾自己、琢磨情趣啊?
再看原著里的安杰,跟剧里简直是两个人:日常愁眉苦脸,满肚子幽怨,一点没有“随遇而安”的淡然。她总觉得嫁给江德福亏了——没嫁给自己理想中的浪漫对象,还要被一堆孩子困住,日子里没多少甜蜜,反倒全是“不得志”的委屈。
其实俩版安杰差别这么大,核心就是“有没有德华”。有德华在,安杰能从家务里抽出身,做自己想做的事,日子有奔头、有滋味;没德华,她就被孩子和琐事捆住,满心都是苦闷。不得不说,编剧加的“江德华”,不光救了安杰的日子,更给整部剧注入了烟火气和人情味——毕竟好的家庭剧,从来不是只有风花雪月,更得有这些吵吵闹闹、却真心实意的烟火气,这才是观众爱《父母爱情》的根本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