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看这么远,阿里云能看见这么、这么、这么远的ASI。而且不仅是“看得远”,阿里云还那么“拼”。通往“超级人工智能”的路上,阿里云以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在“拼投入”、“拼节奏”、“拼全栈”。
当然,这是源于其三个基本判断——一是,AI还处于加速期,加大投入才能保证阿里云成为“超级云计算平台”之一;二是,只有通过快速的模型能力迭代,才能不断激发生态活力,加速推动生态创新;三是,云计算间的竞争,就是模型间的竞争,模型间的竞争,就是“基础设施+云计算+大模型”的系统间竞争。
总之,阿里云就希望用户和伙伴都感觉到,跟他合作有奔头。
ASI又将AGI推前了一步
借着云栖大会的舞台,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说:“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只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
更进一步,吴泳铭还标注出通向ASI的三阶段演进路线,即第一阶段:“智能涌现”;第二阶段:“自主行动”;第二阶段:“自我迭代”。
重点来了,若以此路线图分析,此前定义的AGI,应该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因为第二阶段的特征是“辅助人”,第三阶段的特征是“超越人”,而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特征是“替代人”,正好位于两阶段之间。换句话说,ASI是在继承AGI路线的基础上,又将AGI的概念,向前推进了一步。
但这是阿里云想传递的重点吗?
我看不是。
阿里云是在表明“态度”——ASI既是阿里云对技术趋势的预判,也是给市场的一颗“定心丸”。反过来想想,若是没有ASI指引,是不是会给客户和伙伴留下“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算哪”的印象,那就绝对没有跟你玩了。
相辅相承,就在ASI路线图提出的同时,吴泳铭还做出另一预判:“未来,全世界可能只会有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而为了在预判兑现时,阿里云就是其中之一,其宣布正在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会持续追加更大的投入。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阿里云是“全球四大云计算服务商”中,唯一的中国选手。未来,也只有少数科技企业,有能力造就“超级云计算平台”,阿里云正为此全力冲刺,成为“少数”企业之一。
反观国际市场,也是类似思路。
2025年,亚马逊科技总资本支出有望增至1000亿美元💵以上,高于2024年的830亿美元💵。微软计划在2025财年投资800亿美元💵用于AI『数据中心』;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资本支出也将从2024年的525亿美元💵增至约750亿美元💵;Meta将AI投资预算定为600亿至650亿美元💵。
他们都在冲刺。
AI拼节奏是为了啥?
不仅如此。
阿里云对未来市场的另一判断是“AI还处于加速期”,不仅是是资本投入在加速,也是在较劲模型能力的迭代速度。尤其是近一年,全球任何顶级大模型的“霸榜”时间,都很难超三个月,有的甚至只有几小时。
对此阿里云的思路是,布局形成“全尺寸”、“全模态”的“通义模型家族”,且要快节奏进行模型迭代,就是要用那种,同赛道选手感到焦虑的速度进行模型迭代。
云栖大会期间,阿里云大模型“七连发”。而截至2025年9月,阿里已开源300余款通义大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
也就是说,云栖大会的“七连发”,只是阿里云技术创新的一个截面。在此之前,这家公司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版本的大模型问世。其中原因,因为只有通过快速的模型能力迭代,才能不断激发生态活力,加速推动生态创新。
AI是项系统工程
但这只是一部分,AI创新不仅是在拼迭代速度。
应该能注意到,云栖大会期间,阿里云首席技术官周靖人的演讲,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大模型的“七连发”;二是,AI智能体开发;三是,AI基础设施。所以,周靖人特别强调:“大模型迭代竞争,比拼的是背后的系统工程。”
何为系统工程?
例如,阿里云百炼发布了全新Agent开发框架ModelStudio-ADK,还升级了低代码Agent开发平台ModelStudio-ADP;阿里云Agent Infra重要组件的无影AgentBay,也迎来重大升级。
同时,阿里云还发布全新一代磐久128超节点AI『服务器』、HPN8.0高性能网络架构,以及升级版的文件存储CPFS。对此,吴泳铭表示,“阿里云正在全力打造一台全新的AI超级计算机,它同时拥有最领先的AI基础设施和最领先的模型,两者可以在产品设计和运行架构上高度协同,从而确保在阿里云上调用和训练『通义千问』模型时,能达到最高效率。”
当然,周靖人的解释更直接:“今天云计算间的竞争,就是模型间的竞争,今天模型间的竞争,就是系统间的竞争。”
接着他又最后补充说:“阿里云是全球少数几家在云计算、大模型,以及基础设施领域,都能够实现全栈自研的公司。阿里云也希望通过‘全栈发力’,以及全链路的融合创新,支撑起各类模型的创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