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是那么松弛。
《一饭封神》完播有一阵,但黎子安的热度未减。
55岁的他,在2025年夏天顶着“中国香港名厨” 的头衔出场。
他的餐厅已连续八年入选“亚洲50最佳餐厅”,最高排名第九,还摘得了米其林一星。
但节目里,他丝毫不拿架子,穿着白T恤👕,脸喝得红扑扑,
极具松弛感的表现,令制造了太多“微醺”名场面,也让他成为无数观众心目的“精神偶像”。
厨师界的“周伯通”
初次在节目里见到黎大厨,谁也没想到这个夏天他能为大家带来这么多欢乐。
别人紧张备赛时,这位随身携带酒壶的大厨总爱颠着锅烧,哼着小调,微醺一口。
导演组没收酒瓶后,他还躲在灶台边沿偷抿最后一口,创造了节目开播后的第一个经典画面。
就在众人为他爱喝酒的毛病感到“不靠谱”时,他用一道「惠灵顿牛肝菌」惊艳四座。
薄片牛肉裹住厚实的牛肝菌,酥皮捏成小菌菇的形状,
油鸡枞炸葱丝铺成山野底色,酥皮惠灵顿菇随意散落期间,好一盘“林间山色”。
大概是骨子里的随性,让黎大厨的每一次尝试都能突破框架,给人意外之喜。
在听评委点评的时候,因为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兴奋不已,
一下子没忍住,来了个隔空打羽毛球的假动作,
此情此景,像极了学校里酷爱“隔空投篮”的男生们,一个动作出卖了他们内心的欢乐。
赛后,黎大厨对夸赞和名次关心缺缺,倒是对节目组递过来的啤酒兴趣浓厚。
一边采访,一边咪上一口,
这种比赛中流露出的"比赛第二,快乐第一"的洒脱,让观众觉得他格外真实和可爱。
黎大厨看似“微醺”的状态,与他扎实的厨艺和控场能力形成了巨大反差。
比赛中,他对每道菜料理时间的把控极为精准,
"无尽鸡蛋料理对决"中,他用鸡蛋做出美式、意式、港式、西班牙式等不同风味的菜肴,被网友戏称为"用鸡蛋带评委环游大半个世界",
可见,黎大厨在国际化烹饪方便的经验有多丰富。
就连到了决赛,黎大厨都没忘了制造“笑点”。
由于决赛车轮战对体力考验巨大, 黎大厨自知撑不住,且想把更多舞台留给年轻人,
他特意用一道简单的家常菜“交作业”,还对着评委唱"Let me go"来表达想下班喝酒的急切心情。
体面而不失礼,活脱脱一个“现代厨师界的周伯通"。
面对观众的喜爱,黎子安用不太流畅的普通话,又耿直了一把——
“从未想过自己会火,但被那么多观众欣赏,还是很高兴的。”
“买菜狂魔”
节目播完后,黎大厨线下的人气堪比某『明星』️。
有一次,他在深圳街头吃午饭,一辆小车突然刹停,车窗摇下,陌生人举着手机喊道:
“黎师傅!能合个影吗?”
做了30年厨师的黎子安,第一次体验了“综艺粉”的热情。
承载着这份喜爱,黎大厨对餐厅的经营也愈发用心。
与节目中大多数年轻的名厨不同,黎子安有自己截然不同的“做菜心法”。
他经营的餐厅Neighborhood到今天已经第十一年了,菜单上虽然有固定菜式,但大部分菜品依然取决于他每天在菜场买到了什么。
因此,客人吃到什么,全由黎子安喜欢做什么,季节提供什么食材决定。
就像节目里出圈的“惠灵顿牛肝菌”,其灵感来源于黎子安去山上采蘑菇的经历。
有一次,黎子安为了收获最新鲜的菌菇,直接亲自去山上采摘,看着一个个菌菇,他觉得就像看着一个个面包。
于是,便有了牛肝菌和酥皮面包的组合。
一道完全脱离逻辑的菜品,充分展现了黎大厨天性里的随意与自然。
在香港南部鸭脷洲的海鲜市场里,常常能看到他穿一件标志性的白T恤👕,挎着老旧走型的布袋,和摊主商量价钱。
本地的小渔船新鲜打捞上来的高级鱼类都在这售卖,因此黎子安也选择在这里购买当晚餐厅的食材。
不同于节目里的松弛,菜场里的黎子安简直是个“购物狂魔”,当地最高级的“三刀鱼”,240港币一斤的花竹虾,他买起来毫不手软。
如果当天带的现金不够,他就赶去附近的ATM机取钱,紧接着匆忙回菜场采买。
他爱这种处处有惊喜的感觉:
“市场有趣的地方,就是每天来都不也知道有什么。”
就像,客人到他的餐厅,不知道今天能吃到什么新鲜美味一样。
从餐厅的小小空间,到综艺节目的大舞台,
黎子安走了一趟回来,依然享受做菜,也更坚定了自己“在菜场里随机抓捕新鲜灵感”的经营思路。
在他看来,做菜就要实在一点。
从艺术生到餐馆打工仔
都说大神非一日养成,回看黎大厨的成长记,开篇就注定不俗。
他生于香港,12岁随家人搬到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艺术和艺术史。
经营中餐馆的父母,没有机会上大学,吃尽油烟的苦,曾明确警告⚠️他远离厨房。
父母尽全力的托举,只希望黎子安在西方教育之下,有朝一日能成为医生或律师。
但成为一个艺术家,要有个性,要去适应艺术圈,这与他内向的性格矛盾重重。
喜欢吃美食的他,曾在八十年代和一帮朋友到处去吃不同的餐厅,认识了不少名厨。
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他发现,自己喜欢在厨房待着,不用与太多人打交道,烹饪就是他自我表达的方式。
最终,他决定放弃艺术,甚至没有毕业就去了厨房打工。
把人生方向转为烹饪,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全家上下,黎子安仅得到了外婆的支持。
黎子安回忆道:
“小时候,我们一起去菜市场,一起做饭,好像全世界只有我们两个人那样。后来她搬到了温哥华,我会在休假时开一天的车去看望她。”
每一次,外婆都会做他从小最喜欢吃的咖喱鸡饭。
黎子安的厨房学徒史,从在小餐馆打工开始。
他辗转于多家餐厅学习手艺,甚至在旧金山最有名的法国餐厅“Masa’s”免费工作以换取学习机会。
那会儿,他的偶像是法国名厨艾伦·杜卡斯(Alain Ducasse),杜卡斯曾说:
“最难教的并非烹饪技术,而是一个厨师应有的态度。”
怀着谦虚的态度,他在Masa's学基本功,每天宰鱼,剥龙虾,处理各种肉类。
赚不到钱,很辛苦,但足够让他学会不同的食物处理技巧。
离开Masa's后,黎子安去了杜卡斯左右手在的丽思卡尔顿法餐厅工作。
在那,吸收了杜卡斯90年代法国料理的精髓,自然、随性,全凭感受,而精打细算。
6年间,法国料理好像融进了黎子安的骨髓里,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
用最好的材料和技巧,做出好看又好吃的饭,带着乡间菜肴的亲切感,感动人心。
做饭最重要的是享受
就这样,黎子安靠着一股倔劲和随性,从厨房无名学徒,成长为餐厅老板。
2014年,在中环的一条偏僻小巷里,黎子安开了“Neighborhood”餐厅。
顾名思义,来者是客,也是朋友。
谁也没料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店,会有朝一日成为香港老饕口耳相传的宝藏基地。
在这里,黎子安不刻意用做菜来证明什么,也不用固定的菜式来解释什么。
客人一句“吃了你的菜后,我认识了你”,是他心目中最满意的评价。
对黎子安而言,真正的好味道是简单清淡、恰到好处的。
他常说,别人总觉得大厨们的日常三餐一定吃得很挑剔,但美味就藏匿在街角巷尾中。
从2018年起,Neighborhood连续八年入选“亚洲50最佳餐厅”,最高排名第九,后来还摘得了米其林一星。
但黎子安对此保持清醒:
“这些就是一个游戏,不需要太认真。太在意的话,如果某一天你不进了,就会很痛苦。”
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坚定认为享受是最重要的。
他不去计算餐厅赚了多少钱,付出这么多年,够他在香港生活的舒舒服服,足矣。
他的日常极简而规律,早晨出门买菜,打打乒乓球,与相识20年的商贩闲聊。
中午回家休息一会儿,看看电视,倒一杯威士忌,接着准时钻进厨房开始备菜。
晚上只营业几个小时,并不需要很辛苦。
作为一个典型的INFP,宅在家和狗狗玩,就是他不上班时最快乐的事情。
到了眼下这个人生阶段,黎子安坦言,自己已经无需证明太多东西。
最重要的是,听听内心的声音,自在地做自己。
在他经营的酒吧里,收藏了上千张黑胶,休息时他就听听音乐,和自己独处。
他说:
“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是喜欢做菜,喜欢待在厨房。我觉得这样很好,很踏实,很开心。”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