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DataEye研究院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4年看微短剧的人比点外卖的人还要多,微短剧凭借504亿元的市场规模反超电影市场;同时《白皮书》还预测,2025年微短剧的市场规模将超过680亿元,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
图片来源:2024微短剧行业白皮书
如此一个规模巨大增速明显的文化产业市场,迅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和长剧市场天差地别的一点差异在于:短剧的“爆”似乎都是“爆”在剧上,而参演短剧的演员往往吃不到爆火之后的流量红利。
长剧VS短剧 为什么有破不掉的“次元壁”?
长剧的“爆”是“一剧得爆,鸡犬升天”,而短剧的“爆”却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一两天”。哪怕剧播得再好,数据飙得再高,观众对角色背后的那个演员依然知之甚少。比如精品年代短剧《家里家外》在热播榜上播得一骑绝尘,而剧中的男女主角🎭️王道铁、孙艺燃在剧外就很少被人提及;再比如刚刚上线一周多的“短剧细糠”《盛夏芬德拉》,虽然24小时之内播放量破亿,但是剧中那对让观众嗑生嗑死的氛围感CP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短剧演员和长剧演员之间的“次元结界”如此的泾渭分明?为什么短剧爆款的主演们,却难以跻身顶流?为什么有爆款作品长缨在手的他们,却不能在内娱名利场上拥有自己的名字?
短剧观众:追的是剧,不是“星”
图片来源:云合数据
一直以来,短剧“爆剧不爆人”的现象似乎已经由来已久,一方面目前的现状符合政策导向,毕竟“『明星』️化”、“流量化”早已不是影视娱乐行业的舆情风向标。此外和长剧不同的是,短剧对于演员的加持是有限的,短剧的观众是单纯的“消费者”,而不是粉丝:他要看的是故事,是场面,要的是爽感,是消遣,短剧的观众更迷恋的是快捷的叙事,是劲爆的对峙,是“人性善恶见分晓”的“高潮一刻”,至于这个故事究竟是由谁来演绎的,其实观众并没有那么在意。
图片来源:红果
比如在“红果短剧”平台那一份常看常新的“红果演员榜”上,高热度的演员是由高关注的剧集所决定的,一部短剧的播出周期非常有限,而即便是爆款剧的演员,他们的“当红窗口期”通常也就两到三周左右,当后面一部爆款接力上榜之后,前一部的热度就会迅速消退,而演员也会从“一时顶流”的榜首位置马上跌落。但是另一方面,短剧的产能却是惊人的,截至2025年9月,中国网络微短剧的年度产量已达到3万部,并持续以较高速度增长。由此一来,“梦里依稀顶流梦,城头变幻大王旗”就成了这个行业的常态。
短剧演员宣推是短板:流量来了抓不住 流量走了难变现
和长剧演员最不能同日而语的,是短剧演员几乎没有基于个人的营销推广,即使有,也是非常泛泛的稿件式宣发,不可能对艺人本身媒体曝光度和市场认可度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帮助。长剧演员处于传统的影视娱乐业,已经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造星”工业体系,各部门各司其职,从『社交媒体』矩阵的构建入手,再到稳固的人设打造,以及全网数据的整合操控和跨界营销等多管齐下,才能完成对一个『明星』️艺人的全方位的包装与打造。而处于流量爆发期的短剧艺人基本上都忙着在各个影视基地进组接戏,想必他们的身后,很少会有一个专业的团队秉持着标准的方法论,把短剧艺人当成一款大众化娱乐消费产品去营销。由此一来短剧演员就不可能拥有长剧演员的商业价值与变现能力。
这些年有很多长剧艺人迎来突如其来的爆火,比如2023年凭借一部《我的人间烟火》力压男一跻身顶流的『魏大勋』,在猝不及防地火出圈之后,宣推团队立刻跟上:人设打造、口碑营销、商业代言等等连招同时发力,如此一来『魏大勋』经历一番多媒体整合与全平台跟进之后,俨然跻身一线小生行列,这就彰显了『明星』️背后的团队力量。而在这一点上,短剧艺人几乎难以为继,所以即便是泼天的流量到来了,也不可能转化为变现实力。目前来看,在短剧演员变现的这条路上,最大的短剧厂牌“听花岛”已然开始试水。
短剧演员曾辉出席科颜氏品牌活动 图片来源:科颜氏官方账号
如今,短剧用三年走过了长剧十年的路,这个行业已经进行到了“下半场”,卷IP,卷剧情,卷制作,当然也在“卷”『明星』️。不过在短剧造星这个赛道之上,短剧和长剧的距离却是望尘莫及。不过对于观众而言,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微短剧行业已然迈进新发展阶段,“精品化”创作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毕竟有那么多篇幅虽短立意不浅,形式虽微格局却大的微短剧已经诞生了,而真正“量变带来质变”的行业进化时刻,也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