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违反规定被87版红楼剧组开除,导致剧本大改,袭人被骂多年
郑晓龙与流潋紫合作拍摄《红楼梦》的消息出来之后,立刻遭到网友反对,有人说:已经有经典代表作了,就不必翻拍新的了。
这里面说的经典作品就是87版《红楼梦》,如今饰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还会经常与剧组人员聚会,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回忆杀,大家还会讲拍摄时的事情。
不过有几位演员却从未出现过,比如麝月的扮演者韩流流、尤二姐的扮演者张明明等,不过原因却不相同。
特别是韩流流,曾经接到红楼剧组邀约聚会的时候,明确表示过“不去”,也是因为她当时中途离开剧组,确实闹得非常不愉快——她是被开除的。
87版《红楼梦》剧组的管理非常严格,导演王扶林曾明确规定“剧组人员不准在拍摄期间谈恋爱”。
虽然当时剧组里确实有几对情侣,但韩流流被开除,并非因为恋情,而是源于一场“薪酬风波”。
根据媒体报道,韩流流当时“在社会上一些思想不纯的青年唆使下,谎称已经接到日本人的片约,以此要挟剧组为她加薪”。
王扶林导演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她呀,本来演的好好的,也不知受了谁的撺掇,要涨工资,说是其他剧组邀请,不给涨工资就去别的剧组,撂挑子,我也没有犹豫,立马开除。”
王导同时表示,当时的报酬普遍不高,特别是小角色,但这个口子不能开,否则剧组就乱了。
当然,韩流流对此处理方式不满,与王导发生了激烈争吵后离开了剧组。
由于麝月的戏份当时已拍摄了八成,剧组决定不再另寻演员重拍,而是将麝月剩余的戏份和部分关键剧情合并给了袭人(袁玫饰演)。
也就是这一变动,导致剧本和角色人设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毕竟熟悉《红楼梦》的都知道,曹雪芹只写了前80回,而后面的章节是被部分红学爱好者拒绝接受的。
当时87版《红楼梦》找来了一大批红学家,根据对前80回的认真研读,推测出后面的章节内容,87版红楼梦的后半部分剧本就是从这里来的。
而韩流流的离开,直接导致了剧本的二次改编,这对袭人这个角色的命运和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关键情节的转移:据87版《红楼梦》的编剧周岭透露,原本剧本中设计了一些由麝月向王夫人“交心”以及提议“请元妃赐婚金玉良缘”的戏份。
这些情节在麝月角色“消失”后,被改编并安插到了袭人身上。
2.袭人角色的“黑化”:这些情节的转移,使得剧中的袭人做出了一些让观众“讨厌”的行为——
向王夫人建言:剧中袭人在宝玉挨打后主动寻王夫人“披肝沥胆的告白”。
支持“金玉良缘”:剧中的袭人明显在钗黛之间站队薛宝钗,并曾向王夫人建言促成宝钗和宝玉的亲事。
“告密”的嫌疑:尽管原著中晴雯被逐并非袭人告密,不过看她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已暗示告密者实为麝月,但剧集的改编使得很多观众将晴雯之死的责任归咎于袭人。
这使得袭人在剧中后期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告密者”和“宝黛爱情的破坏者”,人物形象趋于负面和复杂。
3. 原著设定的偏离:许多红学爱好者和研究者认为,曹雪芹原著中对袭人虽然有其复杂性的描写,但总体是给予“贤”的评价的。
剧本的改动使得剧版袭人的行为逻辑与原著初衷可能产生了偏差,给她戴上了“小人”的帽子。
如何看待袭人?——多一个视角
虽然剧集的改编给袭人带来了不少负面解读,但如果我们结合原著和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或许对这个人物有不一样的理解。
时代的局限与个人的追求:袭人是外头买来的丫头,不像家生奴那样几代为奴。她“不甘心一辈子为奴作婢,想要为自己挣一个出身”,这本身并无大错。
她的许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环境下一个丫鬟为了生存和向上攀爬所能做的努力。
“贤”的另一面:袭人“不多言不多语,却是心中有数”,被认为是“最好的奴才性格”。
她“做事认真努力有分寸感和边界感,让人放心且不担心主子的秘密被她泄露给外人”。贾母将她先后派去伺候史湘云和贾宝玉,本身就说明了对她能力的信任。
对宝玉的关怀与劝谏:袭人经常劝宝玉读书上进,走“正道”,这虽然与宝玉的性情格格不入,但从世俗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宝玉前途的关切和负责?
她曾对宝玉提出:“不准再整天把死挂在嘴边”、“哪怕是装的也要好好读书,不要惹老爷生气”、“不要毁僧谤道和吃别的女孩子嘴上的胭脂”,这些劝诫多数是从为宝玉好的角度出发的。
袭人的许多选择,是现实困境下的自保与进取,而非简单的善恶。有人认为,她的行为更像是在复杂环境中努力生存的普通人。
总之,87版《红楼梦》中韩流流因争取薪资而被开除,导致剧本被迫修改。
麝月的情节被并入袭人角色,使得袭人承担了原著中本不属于她的负面行为,尤其是“向王夫人建言”等,这让袭人成了许多观众眼中的“反派”,承受了多年的指责。
同时,这也是许多观众看前后涉及袭人的剧情有割裂感的原因,中间袭人明明被赶出去了,后来忽然回来,大结局又嫁给蒋玉菡了,情节有些跳脱。
由此可见,艺术的创作常受现实因素的制约,87版《红楼梦》的这段往事正体现了这一点。
虽然这部剧整体上被誉为经典,但幕后发生的这些故事,也为我们理解人物、审视经典提供了另一重维度。
它提醒我们,有时我们所见的“角色”,其面貌背后或许有着复杂的成因。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