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拒购美国大豆,美国农民质问市场去向。美国农业部最新出口数据显示,“对华出口额”栏目一片空白,这是中美贸易战中一个无声却震耳欲聋的信号。
2025年9月,美国大豆迎来收获季节,中西部平原上金黄色的田野一望无际。然而,往年忙碌的农场主们如今却站在自家仓库前发愁,因为他们的最大买家中国今年没有下单。自5月以来,中国未采购任何美国大豆,这是近30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与此同时,中国转向巴西和阿根廷采购至少10船大豆,仅4月初一周内就与巴西签下240万吨的采购合同。
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将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加征至145%,激化了中美经贸摩擦。作为回应,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提高至125%。即使政府停摆,美国国土安全部仍表示要继续收取关税。目前,中国对美大豆维持着高达23%左右的进口关税,加上增值税和最惠国关税,总税率实际上达到34%。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形容当前局面为“五级火警”,豆农们的生计受到巨大影响。这些地区不仅是美国的农业心脏,也是共和党在中期选举前的重要政治票仓。
这场危机实际上是2018年贸易战的重演。当时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从2016年的140亿美元💵骤降至2018年的31亿美元💵。美国曾占据中国近40%的大豆进口份额,但到2024年已降至约20%。同期,巴西大豆的份额从50%上升至70%。这一转变在2025年更加明显,中国对美大豆采购量降至零。
中国拒绝购买美国大豆并非单纯出于报复,而是经过多年布局建立起了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巴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7465万吨,同比增长6.7%,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超过七成。巴西总统卢拉还利用他5月进行的中国之行,就增加巴西对华大豆出口进行谈判,希望将对华出口份额从75%提高到80%以上。
除了巴西,中国还加大了从阿根廷、俄罗斯等国的大豆进口。特别是阿根廷宣布暂停大豆出口税后,中国订单马上落实。这些国家正积极扩建码头、升级铁路,专门为对华出口服务。同时,中国国内大豆产量也在提升,2025年国内预期收成2100万吨,国家建立了约4500万吨的大豆储备量,可满足两年对美采购量。在需求端,中国还推进豆粕替代方案,甚至研发“无豆养猪”技术,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对于美国农民来说,贸易战带来的痛苦是实实在在的。美国大豆期货价格三年暴跌了40%,现在每蒲式耳10.10美元💵,远低于预估生产成本11.03美元💵。威斯康星州拥有4000英亩农场的第二代农民道格·雷伯特种植的大豆价格从2023年的每蒲式耳13到15美元💵暴跌至9美元💵,按年均8万蒲式耳产量计算,仅此一项就造成40万美元💵收入损失。拖拉机制造商爱科集团在北美提价,整个供应链受到扰乱。
农业州是美国选举的重要摇摆地区,农民的选票和政治支持是任何政治家都无法忽视的力量。伊利诺伊州、艾奥瓦州、明尼苏达州和印第安纳州等中西部大豆主产区正是共和党在明年中期选举前的重要政治票仓。这些地区的农民原本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现在却纷纷转向抗议。强大的农业游说团体传统上是特朗普的盟友,但现在纷纷向白宫抱怨,称特朗普关税是中国拒绝美国大豆作物的罪魁祸首。
白宫方面称,特朗普政府意识到了美国豆农的困境,将采取措施减轻他们因失去中国买家而遭受的经济损失。一名白宫官员表示,如果有必要,特朗普总统将承诺为农民提供援助。政府提出的农业补贴更像是一种创可贴🩹,暂时止血却无法愈合伤口。特朗普政府承诺未来十年向农民提供超600亿美元💵的补贴,但这笔援助最早要等到2026年秋季才能落实。
中美大豆贸易的变化正在引发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的重构。中国每年进口全球五分之三的大豆,市场话语权巨大。中国的采购决策基于市场规律和风险分散原则,正在重塑全球大豆供应链。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迅速抓住机会,扩大对华出口。巴西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大,专门为对华出口扩建码头、升级铁路。这些投资使巴西大豆出口能力大幅提升,从2017年占中国进口份额的50%上升到2024年的70%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开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减少对任何单一国家的依赖。这种多元化的供应链战略,使中国在大豆进口上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控制力。面对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大豆,北达科他州一位农场主在『社交媒体』上哀嚎:“这么好的庄稼只能搅碎倒在地里。”有人开始紧急采购塑料袋和防水布,只希望能把粮食保存到中国客户回心转意的那一天。特朗普则在『社交平台』近乎哀求,希望中国将订单增加4倍,美国能提供“快速服务”。这与他就任时宣称的“贸易战容易赢”形成了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