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奶奶靠跳广场舞征服豪门,古装女主生下99个娃叠成“肥牛卷”,这些雷人剧情终于要被收拾了!
“我的天!现在微短剧都这么拍了吗?”最近,不少网友刷到一些微短剧时直接惊掉下巴。一边是“75岁嫁入豪门,靠跳广场舞征服‘霸总’”,另一边是“古装剧女主怀上皇子,临盆时天降祥瑞,一连生下99个娃”。
更离谱的是,这99个新生儿居然被叠放如“肥牛卷”,配上“麒麟踏云送子”的雷人桥段。网友们辣评:“这剧情比我奶奶的假牙还要脆!”
01 微短剧的雷人操作
微短剧这几年火得一塌糊涂,单集时长不超过20分钟,专门适配大家碎片化的时间。等公交、坐地铁、上厕所,随时随地都能刷一集。
但就是这么短的时间里,编剧们却塞进了堪比《西游记》的奇幻剧情。浮夸程度令人瞠目结舌:“霸总”随手豪掷3000万,“女王”眼都不眨刷卡买下10亿豪宅。
为啥这么离谱?一位青年编剧古成坦言:“这给观众营造了一种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幻象”。说白了,就是让普通人在高压生活中获得短暂的“爽感”。
演员刘奕辰透露,短剧制作周期普遍较短,片酬按天结算,要求演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拍摄。这么赶的进度,质量能高才怪!
02 广电总局重拳出击
面对这些雷人剧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终于出手了!近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副局长韩冬明确表示,要对“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等问题开展纠偏整治。
更重磅的是,广电总局正在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微短剧内容创作与传播。这意味着微短剧“野蛮生长”的时代即将结束!
今年6月1日起,微短剧新规正式实施,实行“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一句话:以后不是你想拍什么就能拍什么了!
新规还推出了“白名单”制度和“总编辑内容负责制”。平台总编辑将成为内容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好比给微短剧上了“紧箍咒”。
03 微短剧为何这么火?
别看微短剧雷人,市场规模却高达373.9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元。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它精准抓住了现代人的注意力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智华认为,网络用户期望从微短剧中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这些剧情节起伏落差大、反转多,让观众迅速获得情感认同。
“90后”金融工作者李女士坦言:“前几年刷到微短剧都是免费瞅几眼,纯粹消磨时间。这几年微短剧的质量和趣味性确实‘卷’起来了,我就开始充值追剧”。
但你可能不知道,看完一部微短剧有时需要上百元,年费会员价格甚至高于长视频平台。这简直就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消费陷阱!
04 行业迎来大洗牌
新规实施后,微短剧行业已经掀起一场精品化创作、高质量发展的热潮。曾经泛滥的“霸总”“大佬”等标签出现频次明显降低,聚焦家庭、都市等现实题材的作品占比显著提升。
演员刘奕辰也感受到变化,他接拍的“霸总”类角色大为减少。在他看来,短剧从业者应通过丰富的题材类型和创新的表现手法,打造更多有营养、有能量的优质短剧作品。
各地也纷纷推出支持政策,用真金白银助力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北京、上海、湖南、山东等地纷纷推出创作计划,建设影视基地,为内容制作提供保障。
更令人欣喜的是,微短剧与文旅融合催生了“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生动实践。比如北京市广电局发布的“短剧游北京”创作计划,将镜头对准北京的“京貌、京韵、京创、京潮、京尚”。
05 未来何去何从?
随着监管规则的深入落实,微短剧“雷人”情节反复出现的恶性循环有望被打破。但微短剧创作者及制作公司更需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通过良性创作推出更多制作精良的作品。
著名编剧宋方金指出,未来微短剧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学逻辑,同电影、电视剧等文艺形态有所区别,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美学系统。
清华大学教授司若认为,虽然新规会增加平台端、创作端的成本,但市场环境的健康规范更有利于长远发展和持久收益。各方需探索更合理有效的创作模式和多元化盈利模式。
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审核和制作环节提质增效,通过联名营销、周边产品开发等方式实现多元增收。
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的微短剧内容。当观众用脚投票,平台用心审核,制作方用内容说话,微短剧才能真正告别“雷人”剧情,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好的作品应该像一日三餐,有营养又美味,而不是像那些雷人短剧,只重口味没营养。让我们共同期待微短剧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