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亿美元💵的财富与庞大的人脉资源,是郭台铭最重要的资本。
如今已年过七旬,按理说他本应安享晚年,但他却始终怀有一个执念——进入政坛。他不避讳自己的野心,常常在公开场合直言:“我不求别的,只希望历史上能有我的一点位置。”
相比一些政坛人物口口声声说是“为民服务”,郭台铭的说法更加直白。他解释自己名字中的“铭”,一半是“金”,一半是“名”,这象征着他一生追求的就是金钱和名声。只要他能身居高位,民众需要的他可以给予,而这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各取所需”。
然而,身为商人出身的他也有明显短板——习惯高高在上,风格过于强势,不懂得如何拉近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加之资本家、巨富的身份,让他很难真正成为“庶民代言人”。
随着2024年大选临近,郭台铭频繁现身,但非但没有赢得更多支持,反而因言行失当屡次惹议。
5月2日,他在高雄公开向韩国瑜道歉,说自己四年前在选举时对韩国瑜言辞过激,至今耿耿于怀。但这一举动立刻引发热议。毕竟,2025年时,他为了拉票曾不惜把韩国瑜贬得一文不值,用过“只会喊发大财”“已经失去理智”等刻薄言辞。初选败北后,他更是“翻桌”闹剧收场,既让自己颜面尽失,也让韩国瑜最终在决选中惨败。如今再次为选举主动道歉,自然被外界视为商人逐利、圆滑世故的又一次体现。
不仅如此,郭台铭在谈到台积电时也放话称:“十个人物九个骗,一个还在训练,我就是那个第十个。”此言无异于暗示“别人都在说假话,只有自己清白”,结果不仅没有加分,反而把同僚们推向尴尬境地。郭台铭的逻辑很简单:得罪谁都没关系,反正可以像对韩国瑜那样,先骂后道歉,只要利益一致就能继续合作。
为了凸显自己的“独特价值”,他甚至在5月初放出狠话:“我要准备,我要有尊严的和平。对方派八万士兵来,我就用八万『机器人』️去应对。”说罢,他还补充一句“死道友不死贫道”,自以为幽默。但在两岸关系紧张之际,这样的言论不仅天真,还显得轻率,被讽刺为“自导自演钢铁侠”。
事实上,郭台铭并非没有“家国情怀”的一面。他虽出生在台北,却始终挂念山西晋城的祖籍。早年创业成功后,他多次回乡探亲,出资修桥修路,还把富士康工业园设在晋城,为家乡经济作出贡献。这些举动让他赢得了“爱国商人”的称号。然而,随着身份地位改变,他的态度却出现了转变,甚至一度口出狂言:“富士康在大陆建厂,是在给他们赏饭吃。”这与早年“回馈家乡”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郭台铭的成长经历颇为坎坷。童年时一家六口挤在庙里生活,父亲工资微薄,作为外来移民,他常被本地孩子欺负。青年时期,他白手起家,打工、借钱、求人,最终凭着毅力与运气,走到首富的位置。正是这种背景,造就了他典型商人的一面:看重利益,不讲立场。
然而,历史早已有前车之鉴。比如李亨利,曾经是华侨、爱国商人、知名企业家的代表,最终却因勾结境外势力,成为千夫所指的“汉奸”。他的经历正好说明,若一味追逐私利,最终可能落得身败名裂。
相对而言,郭台铭与李亨利并不相同。他至少身世清白,只是过分追逐虚名。但既然他曾经体会过弱者的无奈,也曾为大陆家乡付出,就更不该在敏感时刻抛出“研制『机器人』️上战场”这种危险言论。历史会记住名声,但青史留名与遗臭万年,都是“名”。
郭台铭若要找榜样,霍英东无疑是最佳参照。霍英东早年贫苦,靠苦力与小生意起家,后来成为香港知名企业家。在国家需要时,他甘冒风险支持抗美援朝,改革开放后又率先到内地投资,捐资建设教育和体育事业,功绩斐然。毛主席曾亲自邀请他参加国庆阅兵,晚年更是以国葬规格安葬,被誉为国家的“最亲密的朋友”。
霍英东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流芳百世的荣誉。而这,正是郭台铭口中“历史地位”的真正含义。
摆在郭台铭面前的道路很清晰:
是像李亨利那样,被欲望吞噬,最终身败名裂;
还是像霍英东那样,心怀祖国,留下千古美名。
选择权,在他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