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父母爱情》最舒服的地方,就是它不“装”——没有狗血的撕扯,没有硬煽情的哭戏,全是些柴米油盐的日常,可偏偏这些平淡事儿,总能悄没声儿地戳中人心。尤其是剧的最后,安杰大病一场捡回条命,出院回家的那个镜头,我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暖:安杰脸上是刚从鬼门关回来的松弛,江德福眼里全是“幸好没失去你”的欢喜,德华攥着擀面杖,一路小跑从屋里迎出来,生怕慢了一步。三个头发都白了的老人,你扶着我、我搀着你往屋里走,脚步慢得像踩在棉花上,可那份踏实劲儿,比啥甜言蜜语都动人。
那时候老丁已经走了,德华一辈子就爱热闹,哪受得住一个人过日子?没几天就抱着自己的被子,又回了哥嫂家。兜兜转转几十年,当年吵吵闹闹的三个人,又回到了一起生活的模样。后来亚菲喊“开饭”的号子声一响起,镜头慢慢回放着过去的事儿——才猛然反应过来:原来这三个鬓角都斑白的人,已经一起走了快一辈子了。往后的日子还能有多长谁也说不准,但他们就像绕了个圈,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身边人来来去去,最后还是彼此陪着,坦然地等着日子慢慢走。
谁能想到,当初安杰和德华刚凑一块儿的时候,差点没把房顶吵掀了?一个是娇生惯养的资本家小姐,洗手要三遍,吃饭要摆盘子;一个是粗手粗脚的农村姑娘,衣服随便扔,说话大嗓门,俩人生活习惯差了十万八千里,动不动就拌嘴。可就是在一天天的磨合里,在拉扯五个孩子的琐碎日子里,那些看不惯慢慢变成了“习惯”,最后成了“离不开”。江德福夹在中间,左边哄着媳妇“别跟她一般见识”,右边护着妹妹“她没坏心眼”,三个人就这么互相包容、搭伙过日子,把平淡的日子过得热热闹闹的。
安杰对德华也是真上心。当年德华都四十多了还没嫁人,安杰比谁都急,到处帮她留意,最后瞅准了老丁,还早早地翻箱子给她准备嫁妆——蹲在那儿一件件捡着布料、首饰,嘴里念叨着“得让德华风风光光嫁出去”,那股实在劲儿,比亲姐妹还亲。德华在哥嫂家忙前忙后二十年,终于风风光光嫁了人,那会儿谁都以为,她总算有了自己的小家,能安安稳稳过日子了。
可没成想,从德华嫁出去,到她再抱着被子回哥嫂家,也不过二三十年。这二三十年,却是德华的一辈子:她帮老丁带大了跟前妻的孩子,伺候老丁走完最后一程,最后还是落了个孤单一人。而江德福和安杰,也看着五个孩子一个个成家、飞走,家里一下就空了。到这会儿,三个老人才真正有了“歇下来”的感觉——该操的心操完了,该尽的力尽了,剩下的日子,就想跟最熟悉的人守在一起,哪怕只是坐着不说话,也觉得踏实。
以前的家,永远是叽叽喳喳的:孩子们的哭闹声、安杰和德华的拌嘴声、江德福跟老丁下棋的吆喝声,凑在一起特别热闹。可到了暮年才发现,再热闹的日子也会散场,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能真正跟你互相递杯水、互相扶一把的,还是当年一起搭伙过日子的老搭档。有时候听见窗外邻居家孩子的吵闹声,还会想起自家孩子小时候抢玩具、争零食的模样,可转眼一看,屋里就剩三个慢慢喝茶、静静说话的老人,倒也不觉得冷清。
其实日子就是这样,再繁华、再热闹,到最后都会归于平淡。老丁走了,德华回到哥嫂身边;孩子们飞了,江德福和安杰也回到了简单的二人世界,只是多了个德华作伴。从德华第一次踏进这个家,手足无措地站在门口,到她最后又抱着被子回来,像一个轮回,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我们终究会从热热闹闹的人群里,慢慢回到最亲近的人身边。
最近总看到有人问:“为啥老人总爱坐在门口发呆?”直到看见一句话:“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才突然懂了。看着江德福、安杰、德华三个佝偻着背、慢慢走路的身影,就特别应这句话。他们走过了风风雨雨,经历过起起落落,最后守着彼此过平淡日子,这不是遗憾,反而是一种圆满——原来生命最好的结局,不是有多轰轰烈烈,而是和最熟悉的人一起,把日子过成“慢慢的、暖暖的”样子,你懂我的习惯,我知你的脾气,就这么陪着,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