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小米
在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凭借《无依之地》与《三块广告牌》等作品连续捧起奥斯卡影后之前,她早已是独立电影爱好者心中的实力派。真正让她彻底进入大众视野的,却是HBO推出的四集迷你剧《奥丽芙·基特里奇》。这部剧在豆瓣至今保持9.3的高分。
故事改编自普利策奖获奖小说《奥丽芙·基特里奇》。小说作者伊丽莎白·斯特劳似乎对奥丽芙和小镇里的角色仍旧意犹未尽,在电视剧播出后又写了一部续作,继续扩展那个虚构的新英格兰沿海小镇的居民群像,仿佛被影视化的成功激发了新灵感。
这部作品虽然披着小镇题材的外衣,却与常见的悬疑故事不同。静谧的海边小镇,掩不住暗流汹涌的人心。宣传语「世上并没有简单生活」一语成谶。
剧集开篇,奥丽芙出场便是孤身走进树林准备自尽。镜头缓缓跟随她,枪响之前,她眼中流露出对花草与天空的留恋。随后故事倒叙展开,将她二十五年的生活浓缩在三小时余的篇幅中,直到最后一集才回到这一刻。这种结构和气质更接近电影,首映地甚至选择了威尼斯电影节。
在奥丽芙的世界里,抑郁和死亡反复出现。她的父亲因抑郁开枪自尽,她自己也长期陷在情绪的阴霾中。她是小学数学老师,言辞尖刻,排斥丈夫的温柔告白,经常用冷嘲热讽打压儿子,对他人友善的举动更是嗤之以鼻。她厌恶心理医生,自称无需诊断也明白自己并不快乐,还把抑郁当作聪明人的“优良家传”。
第一集的基调尚算轻快。年轻时的奥丽芙在餐桌上出言讽刺,冷辣又好笑。儿子虽是她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却也是唯一懂得欣赏这种机锋的人。与此同时,她暗暗关心学生的家庭困境,对心仪的同事——英语老师——则羞于表达。相比之下,丈夫亨利对年轻助手德尼丝的暧昧情愫描写得更为细致。
亨利在剧中的分量丝毫不弱于奥丽芙。他善良单纯,愿意相信他人,追求的不过是「爱与被爱」。然而在奥丽芙眼里,这种质朴几近愚钝。可讽刺的是,她想要的也是这种情感满足,只是无法承认,更不会表达。
当英语老师因车祸骤然离世,她压抑的情绪瞬间决堤,哭泣不仅是因失去爱人,也因一条未能实现的私奔之路彻底中断。与此同时,亨利压抑着对德尼丝的眷恋,默默陪伴在她身边。这段双重隐痛,成为全剧最令人心碎的时刻。
进入第二集,故事的气氛逐渐转冷,犹如缅因州漫长的冬天。年岁渐长的奥丽芙,尖酸与猜疑愈发显得狭隘。她所谓的“洞察力”,不过是自以为能看穿世俗的伪装。她的怪异言行在旁人眼里既无智慧,也无深意,只是难以相处。甚至在偷听到准儿媳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后,她只能稚气般地在衣服上乱画花纹,偷走对方的鞋与耳环。
儿子渐渐疏远她,丈夫更是先她一步陷入长期病痛,最终离世。在丈夫失去意识的最后时光,她仍努力与他对话,事无巨细倾诉日常。观众心知这一切都已太迟,再无机会弥补。那份迟来的柔情,让剧情直抵人心。
然而,奥丽芙并不是一个单薄的寓言人物。她固执、武断,却也在不经意间救人于死境。她干预儿子婚礼时,同时阻止了两场悲剧的发生。最终一集,她偶遇由比尔·默瑞饰演的丧妻男子杰克。两人短暂对话中便认出对方的孤独与执拗,仿佛是命运镜像。于是她放弃了自杀,在杰克的怀中望向窗外熟悉的缅因海景,轻声承认对生命仍有留恋。
《奥丽芙·基特里奇》改编难度极大。小说由十三个彼此松散的小镇故事组成,奥丽芙时而是主角🎭️,时而只是过客。麦克多蒙德显然从奥特曼的《银色·性·男女》得到启发——那部电影同样把雷蒙·卡佛的零散故事拼合成整体。她早早买下版权©️并亲自参与制作,显现出独到眼光。
剧中群像演员个个实力不凡:佐伊·卡赞把德尼丝的柔弱与复杂演得细腻,杰西·普莱蒙则让观众看到一个“老实人”蜕变为直男癌的过程。可无论谁在舞台中央,观众的目光始终会被麦克多蒙德牵引。
在此之前,她多在独立电影中担任可靠的配角,虽早已斩获奥斯卡与托尼奖,却鲜少有机会如此全景式地展现演技。奥丽芙的复杂与倔强,既像她近年的获奖角色,又远比《三块广告牌》的复仇母亲厚重,比《无依之地》的游牧者更完整。这部剧几乎为她量身打造,给予了她前所未有的表演空间。
顶级演员遇到好角色,才真正能绽放锋芒。《奥丽芙·基特里奇》便是这样一个罕见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