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四大名著翻拍的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郑晓龙团队负责翻拍《红楼梦》,正午阳光则担当《三国演义》的拍摄,柠萌影视接手了《西游记》,而新丽传媒负责制作《水浒传》。这让网友们开始热烈讨论,许多人认为最难拍的肯定是《水浒传》,因为要挑选出105个既能演绎梁山好汉、长得符合角色,又能避免“塌房”的男演员,现如今这似乎已经难以凑齐。
起初,我也想着凑个热闹,但很快发现,这背后的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的复杂:目前,除了偶像剧和古装剧,屏幕上几乎被雷佳音、『张译』、于和伟等中年演员占据了大部分戏份。我翻看了他们近几年的作品单,感到非常震惊。『张译』凭借《三大队》获得华表影帝,之前的《狂飙》和《觉醒年代》更是反复热播,成为大热话题。雷佳音在《人世间》中饰演周秉昆,让很多人产生共鸣,之后的《热辣滚烫》和《长安的荔枝》也没有让人失望,且他还参与了冯小刚的《抓特务》和『张艺谋』的《惊蛰无声》项目。
不仅是他们,『黄渤』的喜剧作品、『秦昊』的《漫长的季节》、『张颂文』在《狂飙》中的精彩表现,也是观众频繁讨论的内容。并不是说他们不应该火,而是打开视频平台时,频繁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难免让人产生“怎么又是他”的感觉。网友们的吐槽也并非毫无道理。有些人认为『张译』演什么都差不多,总是那个皱着眉头、鬓角发白的“苦情男”,失去了当年《士兵突击》里史今角色的灵气;还有人觉得这些中年演员占用了太多资源,导致年轻演员无机会发展。
我曾经也觉得是演员们接戏过于贪心,但后来我看到『张译』在领奖时提到自己将暂停一段时间,雷佳音也在采访中提到“这半年没拍新戏,今年播的作品都是之前的存货”,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其实,他们并非不想休息,而是行业的现状迫使他们接连出演。
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先了解影视行业的真实状况。2025年第一季度,国产长剧开机的数量仅为25部,相比前几年的53部、55部减少了近一半;2024年全年开机的剧集数量为213部,也低于上一年的数据。发放发行许可证的数量也在连续三年下降,2024年仅有115部,而十年前的2014年,这一数字是429部。
机会少到何种程度?『刘涛』曾在直播中抱怨,现在接戏就像追公交车,剧本、场地、阵容都谈妥了,但关键时刻要么资金断裂,要么投资方撤资,简直是“眼看着就要上了,司机一脚油门又开走了”。连『刘涛』这样的“大女主”演员都面临拍戏难题,更何况那些没有名气的中腰部演员。
回顾前几年,『孙红雷』在《征服》中的刘华强、《潜伏》里的余则成一度接连火爆,但那时并没有人说他“霸屏”。这是因为那时影视内容丰富,除了正剧,还能看到《蜗居》《天道》这样的现实题材剧,台湾偶像剧、香港TVB剧也有不少资源,甚至韩国影视和好莱坞大片也能轻松找到。而如今,能拍的题材和能播出的剧集大幅减少,因此才显得这些中年演员“无处不在”。
那么,为什么资本更青睐这些中年戏骨呢?老实说,如果我是投资方,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首先,这些演员的角色跨度大,雷佳音能在《我的前半生》中演负心汉,也能在《超时空同居》中演呆萌宅男;『张译』既能演绎《狂飙》中的警察安欣,又能在《三大队》中饰演普通人程兵。相比一些年轻演员,他们更能在不同题材中自如切换。
其次,这些演员的“塌房”风险较小,生活作风稳定,不会因为私人问题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而且,拍摄精品剧离不开这些中年演员的压阵,如《繁花》离不开『胡歌』,《漫长的季节》少不了范伟,《狂飙》也需要『张译』和『张颂文』撑场面。这些剧如果换了经验不足的年轻演员,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但别以为这些演员的生活就轻松。蒋奇明,公认的青年演技派,在话剧停演期间,他曾在微博上毛遂自荐,表示“能演戏,也能搬砖,甚至做服务员”。『张颂文』早期也遭遇过无数剧组拒绝,有导演甚至嘲笑他“当不了演员”。这些经历并不容易,这些所谓的“霸屏”现象,实则是行业机会稀缺,资源只集中在少数演员身上。
从这一角度看,中年戏骨的“霸屏”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影视产业结构性危机的表现。目前,“广电21条”出台,取消了40集的集数限制,放开了限古令,并缩短了审查周期,这算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要想根本解决问题,还需要让行业做大“蛋糕”,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题材,鼓励更多有勇气的剧本诞生,才能让不同年龄段、风格的演员都有机会。如果不如此,即使这些中年演员暂时息影,新的“熟脸”依然会出现在屏幕上,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毕竟,观众需要的不是“换个演员霸屏”,而是更多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