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舞蹈佳作频出,如《唐宫夜宴》《太平有象》《阳光下的麦盖提》《江南》《惊鸿》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传统形象、民族情感、文化符号等方面的诠释与表现,以舞台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以舞为媒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其中,重庆芭蕾舞团创演的双人舞《惊鸿》别具一格。这部作品以惊鸿一瞥为审美意象,生动演绎长江之畔一对鸿雁的生活故事,深度诠释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主题。
该剧以中国审美为内核,运用芭蕾舞艺术形式,形成东西方舞蹈语言的有机对话,表现了中国舞蹈的强大融合力与创造力。
《惊鸿》以惊鸿之鸟为核心意象,勾勒诗意长卷。
剧中,在鸿鸟的主题书写中,它既可具象化为大雁、候鸟、天鹅乃至大鹏、凤凰等生灵,象征迁徙、团聚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又作为情感媒介,承载着人物内心的纯净、温暖与含蓄的中国式情愫。
男女舞者身着以祥鸟为灵感的服饰,手持翅翎羽毛,在舞台上时而如凌空展翅的飞鸟般轻盈跳跃,时而相互缠绕、依偎,以舞蹈语言诉说着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西方芭蕾的优雅语汇,将中国哲学意蕴与东方美学精神娓娓道来。通过拟人化与象征化的形象创造,观众仿佛循着晨光熹微—日间翩跹—暮色栖居的时光轨迹,感受依恋长江畔的候鸟们谱写的生命诗篇。
《惊鸿》深度融合中国元素,铺展东方美学长卷。
舞蹈通过“射燕跳”“立翻身”“双腿交盘”等传统动作,以及“弓步深蹲”“侧拉成圆”的造型设计,通过线条、节奏、空间的动态组合凸显东方美学特质。
其美学内核为中国式浪漫,在芭蕾语汇与中国舞蹈韵律交融中,以鸟羽轻舞与恋人絮语般的情感表达,构建跨越时空的诗性语言,既勾勒鸿雁南飞的自由意境,又描绘相遇相知的温柔缠绵。
这种创造性转化,彰显了古老与年轻、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中国风范,以中国式浪漫讲好中国故事。
《惊鸿》以中国审美为根脉,成就当代芭蕾典范。
其醇厚的中国色彩贯穿于舞蹈语汇、视觉设计与情感叙事的多维层面。《惊鸿》突破西方芭蕾直立挺拔范式,通过动作线条的延伸与节奏的抑扬顿挫,勾勒行云流水的东方意韵;视觉设计以黄昏光影与落日熔金为背景,既烘托鸿雁南飞的苍茫感,又暗合留白虚实之道;音乐配器则采用中国传统乐器,与芭蕾足尖舞步交织,形成丝竹管弦与西方交响的跨文化共鸣,构建长江之畔的生态视听场域。
《惊鸿》的这种创造性转化不仅展现芭蕾艺术在中国文化滋养下新的生命力,更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升华,向世界证明真正的中国风范在于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芭蕾正以《惊鸿》等精品力作为先锋,以中国式浪漫的自信姿态走向世界,在表达现代精神生活、艺术情趣、人民幸福与文化自信中,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