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刀郎』又开演唱会了,这次是在曾多次出现在他的音乐作品中的乌鲁木齐,也是他本轮巡演的收官站。
双重意义的叠加,让连开4场的演唱会成了这个10月当地文化市场的大事,并吸引了不少专程从外地赶来的观众。深圳刀迷乘坐的是包机,上海刀迷则“填满”了一辆前往乌鲁木齐的专列。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对『刀郎』的热情,早就引起了关注,『社交平台』上“如何帮爸妈抢到『刀郎』演唱会门票”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有人还将演唱会门票形容为“尽孝硬通货”。
能让中老年消费者爽快为之“买单”的,『刀郎』并不是唯一。自2023年起,演唱会市场快速复苏,诸多内地、港台以及海外的老牌歌手纷纷开启巡演。张信哲在23个城市的巡演平均上座率近90%;『张学友』、陈奕迅的演唱会多次加场,买票依然要拼手速、看运气。可以说,许多老牌艺人在票房号召力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当下的新偶像,而中老年观众,正是为这些歌手“撑场子”的重要力量。
有数据显示,今年5月,『张学友』重庆演唱会购票观众中,40岁以上人群占49.5%;2024年,谭咏麟成都演唱会观众平均年龄也超过了40岁。
传统印象中,在热闹的文娱市场里,中老年人是沉默的、缺席的。然而,不管是走进演唱会现场,还是撑起微短剧爆款,或者是“接管”KTV包间,这届中老年人正一次次用行动发出声响,对刻板印象说“不”。
按照40岁以上为中年人、60岁以上为老年人的标准,当下不少 “中老年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从『邓丽君』到“四大天王”,从迈克尔·杰克逊到后街男孩,娱乐业最初在我国发展的近20年,正是这一群体年轻的时候。因此,当那些和他们一起“变老”的歌手重新开唱,“补上青春的那张门票”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得益于『互联网』的深入普及,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能够通过多个平台、多种渠道获取新信息、接触新事物。反过来,『互联网』也影响了“银发族”的消费观念和模式,让他们变得更愿意为自己情绪价值掏腰包。随着越来越多现在的青年人、中年人“进阶”至中老年行列,他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需求和潜力只会越来越大。
不过,目前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文娱市场都还没有为中老年群体做好准备。比如,让不少中老年人欲罢不能的微短剧因同质化、套路化严重甚至价值观扭曲,不断受到诟病;再比如,此前出现的多位以中老年人为受众的网红相继“翻车”;更不用说还有少数老年人因在网上追星遭遇诈骗损失财产。
想要改善这样的情况,光靠打情怀牌的演唱会远远不够,而是需要整个文娱行业转变“一切围着年轻人转”的惯性思维,开辟新路径。事实上,不管是线上的K歌交友APP,还是线下的乐器、声乐培训班,不管是“高大上”的歌剧,还是“接地气”的微短剧,只要用心,都可以推出“中老年人友好”的产品,也能为该群体提供更多的文化生活选择。
在谈论老年人相关话题时,“每个人都会老”是常用来引起共情的一句话。相同的说法,也可以平移至文化领域。只有从现在起不断探索适合“银发族”的文化细分领域,将来,当眼下正热衷于“谷子”和LABUBU的年轻人老了,才能享受到和现在一样丰富的文娱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