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变迁,从当年的百花齐放、风靡两岸三地,到如今的“低谷”时期,曾经的辉煌似乎渐行渐远。时代的变迁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飞跃,也深刻影响了电影行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拍摄技术和方式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过去,胶片是珍贵的资源,每一次开机都意味着大量的金钱消耗,拍摄人员不得不谨慎操作,敢于试错的空间几乎为零。导演、演员和整个剧组,必须在拍摄前排练到极致,所有部门都要精密配合,确保每一个细节无误。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拍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摄像机📹️可以随时记录,也能随时停止,演员的一句即兴台词或者临场反应,可能会带来意外的惊喜,这正是技术进步的魅力所在。然而,新技术的应用也并非一蹴而就。初期引入数字摄影机时,灯光、音效等都需要进行适应和调试,而当时拍摄的节奏快得几乎没有时间去细细磨合,出现问题就得立刻解决,必须硬着头皮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记得早年拍摄枪战片时,现场的“砰砰”声和火花❇️四溅的场面,胶片拍出来却什么都没有。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整个剧组都在不断摸索,调整拍摄角度、灯光和道具,经过多次尝试,才终于拍出了理想中的张力。那时的拍摄,几乎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参考,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凭借的全是那股拼劲。

至于现在有人问我:“龙哥,当年那些题材,现在还能拍吗?”我直接告诉他们:“不行!”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香港的审查制度不像现在这么严格,很多电影并不一定会在电影院🎦上映,更多的是通过影碟、DVD市场来传播,题材选择上也较为宽松。但自从香港回归后,内地的市场愈加重要,想要在这个大市场中放映电影,就必须遵循规定,接受严格的审查。我认为,这样的审查制度是完全合理的。
电影不只是为了导演自己拍,它能深刻影响观众的思想和观念。国家如何能容忍随便拍摄、随便发布的影片呢?如果没有规则,任何题材都能上演,那岂不是乱象丛生?如今,选题材需要更加谨慎,必须确保符合主流价值观,让观众看了之后感受到正向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如果你想进入内地市场,就得遵守规则,并思考自己想要得到多少回报。
当然,也有一些电影人选择不涉及内地市场,坚守香港那片小天地,或者将作品直接带到海外市场,这也是他们的自由选择。但我们都知道,内地市场的庞大体量摆在那里,谁都清楚这个机会的分量。港片的辉煌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背景下取得的成果。如今,时代已经变化,规则也在不断调整,作为电影从业者,我们必须跟上这些变化,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塑港片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