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杨君 中央电视台资深媒体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媒体人物:崔嵬 中国内地男导演、编剧、演员、美术指导

杨君: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中央电视台著名媒体人,著名节目策划、主持,也被称为国内少有的复合型媒体『明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也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专业的第一位电视传播学硕士,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被派驻美洲东方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曾主持央视《世界经济报道》《纪实十五分钟》和《半边天》等多个栏目。
1999年开始出版媒体专著《英雄三部曲》(《英雄》、《现在》、《笑容》),由于形象时尚,风度气质俱佳,温和与智慧并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称为央视“智嘴”,国际著名大家金庸为《笑容》亲自写序,对杨君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多次出任中国电影电视发展高级论坛主持人并当选主席,2001年获得“新世纪百名杰出女性♀️”称号,并成为今日霍州“环球2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纪女性♀️”仪式上唯一的颁奖嘉宾,影视传播学作品被译为17国语言。
2002年入选WHO'S WHO世界杰出职业女性♀️,2002年10月出任香港“两地影视业大型交流活动”主持人,2003年3月8日世界妇女节,中国邮政发行了杨君“笑容”系列邮票及首日封。杨君被国内外媒体称为近年来中国影视界的焦点人物之一。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介绍
媒介、思想、碰撞,当今媒体风云人物,谁在说?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传播学专业第一位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杨君坚持传播学研究达26年之久。
杨君1990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传媒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92年因品学兼优成绩优异获得国家教委研究生奖学金和三台奖学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以媒体评论员的犀利笔锋撰写大量以媒体为内容的调查及评论,首次提出电影具有媒体属性的观点,同时指出应将媒体的范畴包含八大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图书、音像、网络等。提出以媒体事件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研究个例来纵向集纳考察中国及世界媒体发展的观点,并加以成功实践。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是我们准备了三年之后隆重推出的国际国内几百位媒体顶尖人物的大型访谈,以前沿、客观、发展、国家、国际的眼光考察中国媒体走向,有权威人士预计该访谈的推出和媒体人物的成功思想将对中国媒体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jrhz.info嘉宾简介

崔嵬(1912年10月4日—1979年2月7日),原名崔景文,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中国内地男导演、编剧、演员、美术指导。
1959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青春之歌》。1960年,与陈怀皑联合执导戏曲电影《杨门女将》,该片获得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62年,凭借剧情电影《红旗谱》获得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63年,执导抗日电影《小兵张嘎》 ,该片获得第2届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1974年,执导京剧艺术电影《平原作战》 。1978年,执导剧情电影《风雨里程》。
1979年2月7日,崔嵬因肝癌在北京逝世。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活动中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 。2022年1月5日,获得“有突出贡献100电影工作者”荣誉 。
崔嵬,新中国首位百花奖影帝,从苦难童工到银幕英雄,他塑造的朱老巩父子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辞官从艺、慧眼识珠成就《青春之歌》,晚年丧子却坚守艺术理想,用"中国气魄"书写影史传奇。
说起崔嵬,脑海中总会立刻浮现他在《红旗谱》里塑造的朱老巩与朱老忠父子。那义薄云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银幕形象,在无数人的童年记忆里,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模样。
凭借这两个角色,崔嵬摘得新中国第一届百花奖影帝桂冠。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被赵丹盛赞“中国气魄” 的影坛巨匠,不仅演技精湛,导演功力更堪称一绝 ——《青春之歌》、《小兵张嘎》、《杨门女将》等跨越不同类型的经典影片,皆出自他手。可惜这位中国影坛的 “扛把子”,却在盛年溘然长逝,留下无尽遗憾。

01 苦难底色与艺术萌芽
崔嵬于1912 年 10 月 4 日降生在山东诸城一个贫苦家庭,身为家中唯一的男丁,上有三位姐姐的他,自幼便见识了生活的沉重。十岁那年,家乡遭遇特大旱灾,父母带着一家老小投奔青岛的亲戚,为了生计,崔嵬不得不进入烟厂当童工,过早尝尽人间疾苦。
崔嵬曾亲眼目睹身边的小伙伴被机器切断手指,当他颤抖着捡起伙伴的断指时,监工却挥舞着鞭子厉声呵斥“继续干活!”。这份刺骨的记忆,成了崔嵬心底对苦难最真切的烙印。后来在亲友的竭力资助下,崔嵬才得以进入青岛四方小学,重拾求学之路。
中学时代的崔嵬已显露不屈的本性,因张贴革命传单被学校开除。机缘巧合下,他加入地下党领导的海鸥剧社,艺术才华初露锋芒。1933 年,他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此后辗转北平、上海、河南等地投身抗日宣传,与张瑞芳联袂主演的话剧《放下你的鞭子》风靡全国,两人也因此结下跨越半生的深厚情谊。
1938 年,崔嵬奔赴延安,成为鲁迅艺术学院艺术系的教师。他始终坚信艺术源于生活,常扎根乡间地头与老乡闲谈,虚心听取意见。排戏时只要老乡高声直言 “我们庄稼人从不这么说”,他便立刻修改台词,毫无架子。
解放后,崔嵬随军南下,1953 年被任命为中南文化局局长,主管六省二市的文化工作,这份盖着总理印章的厅局级任命,见证着他的能力与声望。

02 辞官从艺与 “中国气魄”
1954 年,42 岁的崔嵬迎来电影生涯的重要转折 —— 在上海滩名导孙瑜(代表作《小玩意》、《大路》)的影片《宋景诗》中担纲男一号。在此之前,他仅在赵丹主演的《十字街头》中跑过龙套。此次挑大梁的经历,让崔嵬重新燃起对艺术的执着渴望。
1956 年,崔嵬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辞去官职,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专心投身电影事业。自古以来 “学而优则仕、演而优则仕”,他的选择在官场掀起不小波澜。老上级彭真提议他出任北京市文化局局长,老友金山邀他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京剧大师梅兰芳也盛情请他执掌戏曲学院副院长之位,更有人劝诫:“主动弃官去北影,别人会以为你犯了错。”但崔嵬始终坚守初心:“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我心甘情愿为电影事业奉献一生。”
1957 年,崔嵬与已是当红『明星』️的赵丹合作《海魂》,两位戏骨同场竞技,赵丹后来坦言:“崔嵬入戏极快,强大的气场让我迅速代入角色,与他合作太过瘾了!” 他更用 “得天独厚、可遇而不可求、中国气魄” 三个短语,为崔嵬的表演写下最高赞誉。

03 慧眼识珠与《青春之歌》
1958 年,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风靡全国,洛阳纸贵。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影片,这部作品的银幕改编重任落在了北影厂崔嵬的肩上,而女主角🎭️林道静的人选,成了筹备阶段的最大难题。
崔嵬大胆决定全国海选女一号,一时间北影厂收到的应征信件堆积如山,成麻袋地运送,足见全国影迷的热忱。彼时,张瑞芳、白杨两位资深女星都对这个角色情有独钟,但崔嵬清醒地意识到,年近四十的她们,眼神中难以掩饰的岁月感,与少女林道静的气质相去甚远。
崔嵬对张瑞芳坦诚相告:“你若再年轻 15 岁,林道静非你莫属,可岁月不饶人啊!” 面对小说作者杨沫的亲妹妹白杨,崔嵬特意请她到家中共进饺子,委婉解释:“不光你想演,我都想上阵 —— 你演林道静,谢添演戴愉,我演卢嘉川,镜头一拉近全是半大老头子,那还叫《青春之歌》吗?” 这番话让白杨遗憾不已,甚至一度对姐姐杨沫心生埋怨。
其实彼时崔嵬承受着巨大压力:选角成败直接关乎影片质量,一旦失误,他或许将永远失去导演资格。最终,他力排众议起用新人谢芳,这一决定终获圆满成功。小说作者杨沫也由衷赞叹:“电影拍得之好,谢芳演得之好,都超出了我的预料。”

04 双角封神与最后绝唱
梁斌的小说《红旗谱》同样是深入人心的力作,改编电影时,导演凌子风心中早已敲定朱氏父子(朱老巩、朱老忠)的扮演者—— 非崔嵬不可。但彼时崔嵬正忙于执导《青春之歌》,凌子风深知 “又导又演” 的艰辛,迟迟难以开口。
眼看时间紧迫,凌子风最终登门,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朱氏父子,非你莫属!” 令他意外的是,崔嵬当即应允:“我一定演好!” 为表郑重,两人在北影厂当场击掌为誓,相对而拜,这份艺术默契传为影坛佳话。
凭借半生积累的生活阅历,崔嵬将朱氏父子的隐忍与刚烈演绎得入木三分,其热情奔放、壮怀激烈的表演风格浑然天成。1962 年,他凭借这两个角色,毫无悬念地斩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片场曾发生过一段趣闻:凌子风每日都要提前讲戏,某天崔嵬却执意要去打篮球,凌导坚决反对,性格耿直的山东汉子崔嵬却寸步不让,最终还是他“赢了” 这场争执。或许彼时的他,在《青春之歌》的导演工作与《红旗谱》的表演任务间早已身心俱疲,打篮球成了他唯一的解压方式。
多年后崔嵬坦言,朱氏父子是自己演得最好的角色,只是他未曾料到,这竟会是他的银幕绝唱。

05 风雨劫难与未尽遗憾
1966 年,文革风暴席卷而来,被誉为 “南赵北崔” 的赵丹与崔嵬双双被打倒,投入监狱。这位向来血性方刚的山东汉子,在磨难中渐渐沉默。直到 1972 年,崔嵬才得以“解放”,但家庭早已饱受牵连:妻子何延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饱受白眼,女儿崔敏因受株连远赴北大荒劳作,直至父亲平反才得以归来。
1973 年元旦,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儿子崔智与朋友相约登长城,尽管崔嵬因当日风大极力劝阻,孝顺的儿子却不愿失约。下午,医院的电话击碎了全家的平静 ——26 岁、身高 1 米 91 的崔智从长城坠落,与家人阴阳两隔。老年丧子的剧痛,让本就沉默的崔嵬愈发沉寂,在女儿眼中,他 “沉默得像一块石头”。
风雨过后,崔嵬洗清冤屈,决心追回逝去的时光,《李自成》、《西安事变》等剧本早已摆在案头,正待开机。可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 肝癌晚期的诊断书,将他送进了医院。
1979 年 2 月 7 日,崔嵬溘然长逝,享年 67 岁。那些酝酿已久的电影蓝图,终究成了未竟的遗憾。
1995 年,在世界电影诞生 100 周年、中国电影诞生 90 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崔嵬荣获 “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这份迟来的荣誉,是对他一生艺术成就的最佳注脚。
如今崔嵬已离去四十余年,但《青春之歌》的理想之光、《红旗谱》的英雄豪情、《小兵张嘎》的童年记忆,早已镌刻在中国电影的年轮里。人们依然记得他成熟坚毅的面容、钢铁般伟岸的身躯,更记得这位“中国气魄” 拥有者,用一生书写的艺术传奇。
摘自《杨君访谈媒体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