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荔湾区第十甫路、珠玑路路口,骑楼下一排花篮告诉人们这里有新店开业。但附近的街坊一眼就知道:那个熟悉的亨达钟表又回来了!
这家起源于1955年的广州老字号,2003年起在荔湾第十甫路86号设分店,2019年暂停经营,此次是时隔六年重新亮相。当它再度与街坊见面时,不仅店面装饰一新,更在玻璃窗上宣告了它的新身份——荔湾区第八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古钟表修复技艺”保护单位。
在这家街角小店,广州钟表修复老手艺人周建和讲述了从20岁出头到68岁的从业经历。他用40余年的人生光阴,见证亨达钟表、广州钟表行业、百货业的兴衰起落。作为一名“修时间”的人,周建和对时代的变迁尤为敏感,有着与时俱进、适时而动的心态,但他始终有一点没变,那就是坚信——手艺学到了,就是自己的,在自己手里、心里,谁也拿不走。
修钟表也能入选非遗?
种轴心、盘游丝已成“绝技”
走进亨达钟表,几件复古座钟仿佛让时光倒流。十几平方米的空间,右边是老式的落地钟、座钟展销区,左边就是师傅们摆满工具的案台。
为何古钟表修复技艺能够入选非遗?对于这样的提问,亨达钟表最资深的师傅周建和掏出一套从师爷那里流传下来的老工具,拆开了一只待修的手表,然后将10倍放大镜挂在一只眼睛上,将眼睛隔着放大镜贴在手表上。
“这就是手表的心脏——摆轮!”周建和指了指说,“滴答、滴答”声就像时间的心跳,这个心跳声要发出来,要靠摆轮、莲花轮(马轮)、擒纵叉(马叉)这三样零件的精密配合,每一样出现状况,都很考验维修技术。
摆轮的顶端有一个极其细微的金属轴心,肉眼根本看不到。“手表一摔,很可能摔断轴心,一般的修理师傅只会换掉整个摆轮,但我们有一门绝技叫作‘种轴心’,不用换零件,自己磨‘轴心’接上去,这对找不到零配件替换的老款手表而言,非常重要。”周建和说。放大镜下,摆轮里还有游丝,它只有头发那么细,被盘成规则的蚊香造型。“手表一摔,游丝就乱了,从而影响走时的准确,我们能重新恢复游丝的规整,这是第二个‘绝技’。”他介绍道。
手表的“心脏”摆轮以及摆轮上的游丝。
手表的零件非常精密、细微,不是打开除除尘、换换零件就行,要懂得结构和原理,才能修好毛病——店内一众老师傅都说,这才是修钟表的真功夫。
体积大得多的落地钟、座钟修起来,也不省事。周建和继续说,老式空气钟以空气为动力,特别怕灰尘进入机芯,所以要时常拆卸保养,光是拆卸、安装很多人就不愿意做,而大型落地大钟功能比较复杂,毛病多藏在十二音管、九音管里,结构可复杂了。
“这一行易学难精!入门只需一两年,只有时间的沉淀,才能带来技术的精进。”周建和坦然地说,碰上复杂钟表,即使是老师傅也不能向客人保证什么毛病都能一次修好。
“这里的师傅技术好,有很多回头客,好多都帮衬了几十年。”街坊梁先生第一时间发现了亨达恢复营业,欣喜地走了进来,好像见到了一位久违的老朋友。
为何坚守40余载?
行业沉浮中坚信“时间的金贵”
一阵钟鸣声中,周建和带记者“回到了”学手艺的过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出社会的周建和在江西驻穗办工作了2年多,他觉得没什么意思,想学一门既能帮到人、又能谋生存的手艺。
那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是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在人们月薪只有几十元的时候,上百元的手表,是很多人想要拥有却买不到的高档货。“为什么我不能去学修钟表呢?”他有了主意。1978年,在父亲同事的建议下,22岁的周建和被推荐至十三行路1号广州市百货公司西片管理处为众钟表店,跟着师傅吴恩学习钟表修复技术。周建和能吃苦、肯学习,踩单车上下班1个钟,他总能上班最准时、下班最晚,一年后便能独立修理钟表,并开始同顾客打交道、做业务。
1986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市场经济、经营思路变得活跃。周建和所在的为众钟表商店更名为荔湾永行钟表商店,集体经济属性未变,转由4名员工承包经营,周建和担任经理。1990年,荔湾永行钟表商店变更为荔湾区第二百货公司钟表经营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口表的涌入让本土钟表行业受到冲击。在行业低迷期,跑业务跑得勤的周建和将手表批发业务做得不错,也因此吸引广州荔湾永安百货公司(下九路96号)抛来橄榄枝。“1992年,我们以在永安百货设柜的形式入驻永安百货钟表柜。”周建和说,那时,生产企业鱼龙混杂,政府要求严把质量关,他同永安、广州市产品质量检验所约定了一个规则:所有手表要经过两天两夜的产品检测及检验所验证才能进入永安的货仓,在当时,这一举措属全市首创。1997年,周建和申请将广州市荔湾区第二百货公司钟表经营部变更为广州市荔湾区亨达钟表经营部,“亨达钟表”由此诞生。
2003年,广州荔湾永安百货遇到经营困难结业,周建和从永安撤出,在荔湾第十甫路86号设分店。接下来3年,他北上南京同大品牌合作、继续从事钟表维修工作。2005年,他将荔湾区亨达钟表经营部申请变更为荔湾区亨达钟表珠宝经营部,集体企业转制为个人独资企业,亨达钟表开启了连锁经营的道路,向广东各市甚至是外省拓展,在广州增城,佛山三水、大良,江门开平、南京等多地都开了分店。
时间进入2010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消费者对品牌手表的追捧让大品牌变得强势,很多品牌不仅不轻易代销,而且自建维修部,这给钟表维修行业带来一定影响。这些年,互联网也对钟表行业产生了冲击,“直到这几年,大品牌自建维修部的成本变高,纷纷退出,我们又有机会分得市场的一杯羹。”周建和说,但很遗憾,出于经营压力,2019年第十甫路86号的亨达钟表分店暂停营业。
周建和最初入行时,广州本土的钟表修复行业有大大小小几十多家,如今除了个体户之外,广州有一定规模的不足10家,有50年以上历史的只有三五家。但周建和始终认为,钟表业不会执笠。“坐车、开会要看时间,生物钟离不开时间,赚钱也离不开时间。最金贵的就是时间!”他说,时代在向前,自己也要积极向互联网靠拢,“人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主动之中,主动去找、主动去学、主动去问。”
手艺即将失传?他退而不休
开拓老字号、非遗新平台
广州千万人口中,“择一生终一事”的人并不少,但周建和发现,如今这样的人在年轻人中不好找。“看年轻人能不能干这一行,一要看手,看是否灵巧,二要看坐,看能不能坐得稳、坐得住,三要看嘴,看是否抽烟有烟味、能否跟客人好好沟通。”周建和感慨,好多年轻人坐不住,有些还很急功近利,这门手艺越来越少人学了。
2017年,周建和到了退休年龄,他将经营交给家人,他退而不休,去做对他而言更紧要的事——为这门老手艺申请广州老字号、非遗代表性项目,尽力让这门技艺有更多的推广交流机会、更大的平台。厚厚的申请材料难倒了60多岁的周建和,他一边跑来跑去收集材料,一边求人帮忙整理,过程十分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亨达钟表成功申上了广州老字号,2024年亨达也评上了荔湾区第八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古钟表修复技艺”保护单位。“上下九是曾经老字号集中的商业街区,这次,政府也非常支持我们回来打响老字号品牌。”他自豪地说,自己还准备申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从买手表需要凭票证,到改革开放实施集体经济承包经营,再到今天的互联网浪潮,时代巨变中,周建和不仅沉淀技术,更在经营理念上成为与时代同频的人。他说:“人总要顺时代而为,做当下要做的事,不要想太多以后的事。就像台风天,早上下大雨,下午大晴天,谁都说不清。只有随时随地靠自己,才踏实!”
编辑:邓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