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说最近的全球“顶流”是谁?那非中国潮玩LABUBU(拉布布)莫属!
图源/
这个龇着大牙、全身毛茸茸的小家伙,在海内外各大社交平台刷屏,粉丝们为购得心仪款式不惜彻夜排队。杭州多家商场里的相关门店,都表示LABUBU火到断货,还有新门店开业2小时就全部卖光。
对年轻人来说,买LABUBU这类潮玩的行为是“快乐吃谷”。“谷子”这一词汇是由“Goods”(商品)音译而来,而“快乐吃谷”就是指收藏喜爱的周边。
而收藏这件事绝不是当代产物,不少网友调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谷子”!
"
一款叫作“LABUBU(拉布布)”的玩偶眼下正风靡全球。藏家对LABUBU的追捧近乎疯狂,一款初代藏品级薄荷色的LABUBU,在拍卖会上竟然拍出了上百万元的高价。
这种现象让很多人感到困惑,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久远,会发现这种行为始终存在于我们身边,而LABUBU在今天的流行也并非偶然。
“好奇心”房间
收藏这件事在历史上一度是贵族和富裕阶层的专利。
《红楼梦》中的贾赦喜欢收藏古扇,为此不惜让别人家破人亡。历史上著名的蓬帕杜夫人(1721-1764)喜欢收藏书籍,书在那个时代是奢侈品。蓬帕杜夫人去世后她的藏书被拿来拍卖,那些全部是皮质封面的精装书,拍卖目录上共列有3525册。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地理的大发现激起了人们空前的好奇心,冒险家从世界各地带回人们从未见过的东西,于是欧洲人开始热衷收藏各种新奇的玩意。 17世纪,欧洲出现了很多“好奇心房间”,就像它们的名字一样,这些是用来满足人们好奇心的收藏室。这些房间里,展示着珍稀鸟类的标本、巨型鱼类的下巴、奇怪动物的骷髅、罕见植物的果实。这些收藏也为后来的博物馆打下基础。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欧洲的商船纷纷驶向东方。 当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带回中国的商品,尤其是中国瓷器让观者赞叹不已,釉质表面坚硬而富有光泽,釉底图案轮廓鲜明,色彩亮丽生动。欧洲人认为只有水晶才能形容这样的东西。
欧洲的富人疯狂地收藏来自中国的瓷器,那些有钱的藏家热衷于设置“瓷器房”,把中国瓷器单独陈列一个房间欣赏, 收藏中国瓷器成为一种显示财富和地位的手段。
工业化带来大众化
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让收藏从精英阶层、富裕阶层扩大到更广泛的阶层,这就是法国大革命(1789-1794)。
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中,国王和贵族纷纷上了断头台。那些没落贵族和皇家的物品,如潮水般涌向市场。 普通老百姓开始流连古董商店,购买旧物品。当时很多家庭都装饰了名为“家庭博物馆”的空间,人们对收藏热情高涨。
摄/刘鎏
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收藏已经不再是贵族、银行家和商人展示财富的手段,普通人也乐此不疲。虽然老百姓没有财力收藏那些珍品和古董,但人们的收藏兴趣也发生了变化,收藏品变得五花八门。
到了19世纪,昆虫、贝壳、奖牌、玩偶、邮票等,任何可以轻易找到的小物件都成为了普通民众的收藏品。比起收藏艺术品或者有价值的古董,普通的物品更加成为民众心仪的收藏对象,特别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新出现的物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进入20世纪后,人们开始把目标转向那些用完后扔掉的物品,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是赶时髦的东西,很快就会变得稀缺。 于是包装纸、商标、棒球卡甚至是瓶盖都被列入了收藏品的行列。
为什么是邮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80年代后,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越来越浓,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收藏重新回到人们身边。
20世纪80年代,群众基础最广的收藏就是邮票。记得在杭州的延安路,就有一家“邮票公司”,展示和销售着新中国发行的几乎所有邮票,这里也是集邮爱好者聚集和交流的圣地。
小说《繁花》这样描绘:“人人手拿集邮簿,走来走去,互相可以直接问,有啥邮票吧。对方上下端详,递过簿子来,随便翻看。考究一点,自备放大镜,邮票镊子,夹了一张邮票,看背面有否老垢,撕迹,胶水版,还是清爽底版,票齿全,还是缺,发现有兴趣品种,翻开自家邮册,指其中一张或几张邮票说,对调好吧。对方同意,恭敬呈上,让人横翻竖看,选一或几,最后成交。不同意交换,可以开价,讨价还价。”
如果你也在延安路的“邮票公司”消磨过时间,你会觉得小说里所描写的,和杭州当时的情形是一模一样的。
20世纪80年代的集邮热,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市场经济意识崛起的一种启蒙运动。 在集邮活动中,人们学会了经济学上那些基本概念:交换、稀缺、供给、需求、增值、讨价还价、信息不对称……
多样化的收藏行为
进入21世纪,我们身边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收藏爱好者,从收藏钱币、电话卡到小人书、变形金刚,甚至连小浣熊干脆面中的卡片也成为收藏品。
其中,最火热的是古玩收藏。
古玩收藏热潮在这个时候出现一点不奇怪。在这个时间点,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尤其是民营经济得到极大繁荣。所谓“盛世收藏”,老百姓手中有了钱,喜欢玩收藏的人就越来越多。加上各种鉴宝节目的“推波助澜”,最后形成了收藏古玩的热潮。
但这个时期的收藏行为其实是非常多样化的,有的人收藏红酒、字画,有的人收藏名表、名牌包。 收藏通常可以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的延续,为了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藏家付出的不单是金钱,还有时间,他们需要研究、打听、逛市场。
而有些收藏品,并不具有流通价值,比如收藏的餐厅菜单、火车模型、音乐磁带、冰箱贴等等。 对这种毫无用处且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的收藏行为,经济学家认为“相当于顶级奢侈品的消费”。
社交货币与谷子经济
在互联网时代的收藏中,“Z世代”登场了。
“Z世代”也被称为“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 它指的是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深受数字信息技术、智能手机的影响。
“Z世代”的收藏和他们的上一代有明显不同。他们对凸显品牌标记的传统炫耀方式不太感兴趣。他们追求的时尚,要展现出其身份认同,能够成为身份、价值观的延伸,激发他们收藏行为的动力是表达欲,为的是寻求与生活方式匹配的新鲜体验。
“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吸引了大批年轻人。
例如2025年左右流行的“数字藏品”,它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2022年3月,上海交响乐团发行了第一款数字藏品,它是一段2分21秒的音频,这种数字藏品就让年纪大一点的人很难理解。
眼下流行的潮玩产品也同样如此。 LABUBU流行的现象被称为“谷子经济”。“谷子”是英文单词“Goods”的音译,谷子经济是指二次元文化周边经济。“谷子”来自二次元文化,即漫画、动画、游戏等IP周边商品,比如徽章、卡片、挂件等, “谷子经济”也折射出年轻一代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这一社会现象。
LABUBU也被称为“社交货币”,即通过与他人分享来塑造自己的产品或思想。 “Z世代”通过收藏和社交网络分享,来形成身份认同,因此这样的收藏热也更容易产生从众效应。
摄/田益平
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收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喜好,还定义着人们的财富、地位和身份,定义着当下的时尚和流行。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泡泡玛特”。老一辈的集邮册已经积满了灰尘,LABUBU成了今天的新宠,几十年后的年轻人从地下室翻出这些玩偶时,可能同样会感到诧异。 从古董到标本,从邮票到LABUBU,这背后是时代的变迁,也是经济的脉动。
从邮票到古玩
再到现在
火爆全球的LABUBU
有时候,恰恰是因为物品
承载了足够丰富的感情
而显得弥足珍贵
你有没有买LABUBU?
你有没有钟爱的“谷子”?
欢迎评论区聊聊
更欢迎晒出你的各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