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朋友们肯定注意到了今年TypeSchool主视觉上那风格独特的拉丁文字体。这款字体的源头其实超过了120岁!它是由谁设计的,由谁发售?又是属于什么风格?且听我一一道来。
笔者最早发现这款字体,来自于自己收藏的一本特殊的字体样本。1960年,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成立了字体研究室。在字体室成立初期,除了从各个系统抽调适合字体设计的专业人才,如徐学成、周今才、钱惠明等,研究所内部也在印刷系统开展了一次活字字体的大调查——他们对当时上海几乎所有主要的印刷厂、铸字厂、报社等使用的活字字体,做了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工作的结果便是《印刷活字字样调查》。除了宋体、黑体、仿宋、楷体、其他中文字体共五册外,还有「外文字体」一册。
在翻阅这本字样的时候,其中第33页的一款字体让我眼前一亮。
这款编号为185的字体来自商务印刷厂,字形笔画粗壮却在起笔和收笔时灵动飘逸,有着手写体的骨架但却不能直接书写出来。显然,这些字母和数字,是被设计师「画」出来的。小写字母a、g、o、q的字碗在右上角被有意断开了,大写字母G和J的写法很特别……整套活字给我的视觉感受让我想到了一点东方韵味——既有收笔时的潇洒,又似太极般圆润,似乎使用中式毛笔也可以绘写出来,比起杂碎字体显得更为高级。它的名字显然并不是Bodni,因为不仅在这一页,在所有《印刷活字字样调查》外文卷中商务印刷厂的活字,都被胡乱写作Bodni。
这款字体让人越看越有味道,我设想它在今天如果能得到数字化的复刻,一定会有着很多的应用场景。于是我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把所有的字母、数字和符号在Glyphs软件中绘制了一遍。不仅如此,我还设计了字体样本中没有的一些符号,如&。
随着复刻工作的深入,我也开始追根溯源,在询问了多位朋友之后,逐渐找到了这款字体的历史脉络。最初的线索来自一本美国的照相字体样本中的「新艺术风格系列」中编号3477的字体。由于照相排字的原理可以利用摄影镜头对字体变形,所以这款字体也有多种倾斜角度:24度、21度、17度和34度。
接下来的线索来自巴黎的铸字行S. Berthier & Durey,这款字体终于有了名字,叫做Danoises Italiques Compactes,翻译过来就是「丹麦窄斜体」。在「新艺术风格」之外,我们又得到了一个「丹麦风格」的标签🇩🇰🏷️。
除了法国铸字厂有过这个字体,英国的老牌字厂Caslon也有过,只不过,字体名叫Caligraph(书法)。不知道是谁受到谁的影响,德国柏林的铸字厂Gustav Reinhold也有类似的字体,名称变成了德语的「书法」——Kalligraphia。
在著名的字体应用网站fontsinuse上,我发现了更多这款字体的相关信息,原来它曾经有过非常多个版本,名字也五花八门。
让我们把以上的信息汇总到时间线上。
Kalligraphia,由柏林的铸字厂Gustav Reinhold出品,1892年7月份注册为原创设计。几年之后,Berthold收购了Reinhold,并很快收购了另外一家铸字厂Kloberg。
1895年,Berthold获得了的Kalligraphia版权,并改名为Reklame-Kursiv。大约1897年,Kloberg铸造了类似设计的字体,名为Reclameschrift Kalligraphia,不知道Kloberg是否在此之前已经被Berthold收购。
1899年,英国的Caslon出品了类似的字体,名为Caligraph。较细和较粗的版本分别被命名为No. 1和No. 2。1905年,Caslon的字体样本中又出现了这款字体的备选花体大写字母。
1918年,德国铸字行业另外一家巨头Stempel公司的字体样张中出现了一款类似Reklame-Kursiv的字体,并列为原创设计专利,这款字体名字叫Merkur,比Reklame-Kursiv更细,拥有三个字重。Merkur中两个较细的字重在1899年之前就有了。也许是卖得太好,Stempel跟今天的很多公司一样,抄袭了竞争对手的热销产品。
Klingspor and Brötz & Glock也以Merkur的名字销售过这款字体,这款字体的其他名字还有Accidenz-Cursiv verziert (John)、Capella (Typefoundry Amsterdam)、Circular-Schrift (Rust)、Fantaisie italique Napolitaines (Berthier & Durey,1905年前)、Novara (Augusta,1914年前)、Ornamented Italic (Shah Kikhabhoi,1916年前)。
就像很多经典的字体一样,这款设计被很多铸字厂制作过相似的不同名字的版本,如Berling/Lehmann生产的Kalligraphia,Roos & Junge/L. Wagner/Lettergieterij Amsterdam/Numrich/Stempel生产的Reklame-Kursiv,Trennert出品的Favorit,Enschedé的Fantaisies Cursijv Serie 9,Società Augusta的Vulcano,Gans的Ronda Universal。Ollière & Cie出品的Série 18是一个略粗的木活字版本。
区别不同版本的特征点有以下:Reklame-Kursiv的字身都较窄,装饰更少,字母「bdhk」的上升部更简洁;Merkur更细一些;还有一个有点像似的版本叫Wodan((Schelter & Giesecke出品,1894)。
进入照相排版时代,这款金属活字得到了复刻,出现了很多新的版本:Photo-Lettering公司1965年版本,Berthold Fototypes1974年的Calligraphia,Lettergraphics1968年出品的Graphia,Letraset1980年出品的版本等等。Armin Haab和Walter Haettenschweiler在1968年之前重绘过一个忠于原版的设计。
进入数字化时代,URW 、Scangraphic、Elsner+Flake、Linotype、SoftMaker等公司都制作过数字化的版本。SoftMaker的版本字间距很糟糕,但却是唯一遵照原版设计的,字母中「xzXZ7」带有横线。Elsner+Flake的版本保留了原版数字7有下降部的设计,但是没有横线。
意大利北部一家冶金工厂墙上的字,风格更类似Caslon的Caligraph,Photo: Riccardo Sartori
上:URW的数字化字体Kelvin,中:1925年Stempel的活字样张,下:我设计的数字化版本
来龙去脉和各种版本我们已经搞清楚了,那就还剩下最后两个问题:一、我手上这份商务印刷厂编号185的活字,到底是来自哪个厂家?二、我重新复刻的这款数字化字体,应该取一个什么名字?
人工智能帮我快速找到了答案⬇️
1920年代,商务印书馆引进德国了Berthold的自动铸字机(如「自动铸字炉」),用于提高中文铅字的生产效率。1931年《商务印书馆通信录》记载,部分西文字模采购自Berthold。1930年代,商务印书馆从Monotype进口西文字模和铸字机,用于英文书籍和科技出版物的印刷。1934年《中国印刷》提到,商务的英文排版部门使用Monotype设备。
商务印书馆在民国时期主要跟德国Berthold和英国的Monotype有业务往来,从字形设计来看,比如大写字母H,商务印刷厂的字体版本与Caslon的Caligraph一致,与Reklame-Kursiv不同。也许商务No.185字体的源头,是来自英国。
a:Reklame-Kursiv,b:Caligraph,c:商务印刷厂No.185,d:我设计的数字化版本
在我的复刻设计中,商务No.185只是一个起点。原版的印刷精度和字母的细节在今天的字体设计标准来看显得一致性不足,在调研的过程中我又逐渐了解到早期的各种版本,于是在设计上也逐渐放松起来——并没有拘泥于某一个版本,而是兼收并蓄各个版本的特点, 并在最后以自己的视觉经验整体把握所有字符的笔画造型、倾斜角度、粗细和字间距,创造出我的数字化版本。和各个历史版本对比起来,乍看之下似乎很像,其实处处都不一样了。
上:商务印刷厂No.185,下:我设计的数字化版本
有了基本拉丁、数字和符号,接下来我继续制作扩展拉丁字母和更多的符号,甚至还设计了几个匹配的汉字,大家觉得如何呢?
最后一个头疼的问题,便是这款全新复刻的数字化字体应该叫什么名字?除了无名编号之外,在过去它曾经有过不少名字:丹麦窄斜体(Danoises Italiques Compactes)、书法体(Kalligraphia/Caligraph)、广告行书体(Reklame-Kursiv)、最爱体(Favorit)、幻想(Fantaisies)、火山(Vulcano)等。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名字中,我最喜欢Reklame,这是一个德语单词,词源来自拉丁语单词reclamare,英语单词reclaim也是其同源词。
既然这是一款复刻字体,那我们就选择Reklame这一德语单词的拉丁文词源reclamare吧!Reclamare的原意是「呼喊、抗议」。19世纪末期正逢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诉求的「呼喊抗议」变成了商业目的「大声吆喝」,进而引申出了「广告」、「招牌」等含义。另外一个引申意为「重新获得」、「恢复」,正符合这款字体的复刻之旅。
本字体复刻项目特别鸣谢:Raven Mo,Francine Zhou,Jo de Baerdemaeker
如果你也想制作一套复刻字体,那就来我们7月份的线下拉丁文字体设计课吧。我们不仅为你精挑细选了老上海字体样本中的拉丁活字,还会教授完成的复刻字体流程。
课程🔎⬇️
除此之外,我们还推荐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