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东方主义:网络文化热点下的一些异思 | 无热点闲话

内部东方主义:网络文化热点下的一些异思 | 无热点闲话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新书《图解传统服饰搭配》已上线,请多支持

聊一下之前文章里浅浅提到过,以后可能也会多次触碰到的概念——内部东方主义。

大家应该在网上听过许多关于“东方主义”的争论事件,但对于目前网络上许多文化热点,尤其是古风、非遗、民族旅游等等成为网络打卡热点以后,我觉得更值得一聊的是这个不多见的词“内部东方主义”。本文也算是对最近(其实也有以前)的一些文章留言区一些讨论的反馈,有些感到疑惑或怪异的现象或行为,可能早就被观察并归纳总结过了。

1

流动的“东方主义”

人类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他者”,粗略地套在“东方主义”的问题上就是:

西方=自我

东方=他者

“西方”通过“自我”的认知和需求,去构建“东方”这个“他者”形象。两者之间往往形成二元对立,“自我”也总是在权力关系上凌驾于“他者”之上。

了解这个认知关系,我们才能更理解“东方主义”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自我”是理性的,那么“他者”就是非理性的;如果“自我”是民主的,那么“他者”就是专制的;如果“自我”是坦荡的,那么“他者”就是神秘的……所以,并非“东方”被塑造成什么样子才有了“东方主义”,而是“西方”希望标榜“自我”是什么样子的,通过构建了一个对立的“他者”形象来突显自己。而这个构建有权力差异,“自我”总是优越的,“他者”的构建总是服务于这种优越性。

赛义德研究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至少有三重含义:1.欧洲19世纪形成的有关东方的一整套知识体系;2.该知识体系生成的将东方异类化的神话或“套话”;3.东方主义话语建制的西方对东方的权力关系。——《东方主义 :理论与论争》

jrhz.info

(东方主义绘画,多表现令“西方”迷恋或恐惧的异国情调)

所以,我也一直不认为“东方主义”拥有一个具象的不变的模样,不同的时代里有不同的话语权需求,也就会出现一些新的“东方主义”特征。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中国社会科学网一个多月前新鲜发布的文章《》 以及去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发布的《》 ,都是非常紧跟时代的观察。

当有权力差异的时候,也会出现权力共谋(中性表达),比如学术文章里会提及但在网络讨论中不怎么常见的“自我东方主义(自我东方化)”:也就是非“西方”的成员主动采纳、迎合,甚至主动生产符合西方“东方主义”刻板印象的形象,又或者循着“西方”固化想象来构建自身文化形象。简单来说,就是“东方人”按照“西方人”幻想的“东方”形象来塑造或展示自己。

许多早期文化产品都有陷入过“自我东方主义”的争议。因为“自我东方主义”的发动者是“东方人”,常有一定的文化地位,讨论和举例都有“难度”,我就不举例了,感兴趣的可以用这个关键词自行检索。

但虽然上面用了“共谋”这个词,但“自我东方主义”并不一定是负面的恶意的,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种,比如作为获取话语权的生存方式,不得不先依附或迎合。“自我东方主义”也不等同于矮化“东方”,在不少例子里它甚至源于神化“东方”的心理(中文互联网中这类案例极多)

2

内部东方主义:内部的他者

“内部东方主义”也是从《东方学》与“东方主义”衍生而来的概念,只不过视野从“东方”与“西方”之间转向了社会内部中主流群体对边缘群体。

大家可以去搜索清华大学中文系沈卫荣教授的讲座,在2019年的时候他在好几个高校都做了主题为“东方主义、内部的东方主义和东方主义的内化——今天我们仍然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的讲座,以“香格里拉”为例讲了东方主义、自我东方主义以及内部东方主义。因为“香格里拉”既是西方的想象(≈东方主义),也是东方内部的想象(≈内部东方主义),并且当地自己也在迎合塑造符合想象的“香格里拉”(≈自我东方主义)。

PS:丁真热的初期(注意是“初期”)就被认为是互联网创造的“香格里拉神话”。

网上对这些讲座有纪要或总结,沈卫荣也自己也有专门的文章阐述,找了几篇公众号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虽然上面的例子是“香格里拉”(并不单指“东方”的内部),包括最早概念来自路易莎·沙因的《Gender and Internal Orientalism in China》一文,似乎都在讨论中国,但“内部东方主义”并不是说东方的内部或内部的东方,而是“内部他者化”,可以产生在各种社会内部。常见的讨论对象有,汉族对少数民族,城市对乡村,主文化对亚文化等,以上都是相对关系,不同视角下角色可能会变换、甚至调换。找了一篇比较有意思的译作《》 供大家参考。

B站阿婆主“张伊布”有以丁真与另一个爆款视频“二舅”为例讲“内部东方主义”,有兴趣的可以去看(BV1eS4y147m7)

3

名词,只是为了便于讨论

我大约是在写《》的时候就想聊聊这个话题,当时文章里就提到了“他者”这个概念,但还有一部分没有放到那篇文章里、我个人感到非常刺眼的内容,来自时尚芭莎自己分享的幕后视频:

一开始看成片合集都是白底照的时候,我以为是杂志仿租借了服饰在摄影棚中完成的拍摄,没想到他们是去了当地拍摄的。从拍摄结果上来说差别并不会特别大,但那种到了原生态环境中依然要支一个背景布、并按照摄影师指定姿势拍摄的方式,给我一种教科书般的人类学“小剧场”上演般的感觉。

杂志甚至特写了背景布,镜头反复拍摄 空白背景布上穿着民族服饰的姿势板正的人物 与 原文化空间中未经整理的自然杂乱的场景 形成的对比画面。可能他们想表现的是那种幕后工作的与幕前作品的对比,但给我的印象就是剥离与构建的对比。

这个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以至于我后来看到类似作品时脑海里总是不免扩展想象他们拍摄时场景。但因为这个感受很难仅在一篇文章里顺带提一笔式地聊,很容易就收到“没必要”“想太多”之类的反馈,所以当时就只是浅提了“他者”,其余都删了。

也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尽管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内部东方主义”是最被学术关注的对照关系,比如我还看到有人穿汉服去香港打卡拍照,在主色调为黄色的纸扎铺浅穿着红色汉服摆拍,在烧腊店、水产店钱摆出惊讶观看的表情,文案里则写明这身汉服乃是复原作品。似乎,一切都那么“正确”,但似乎一切又那么反常,她像摄影背景里陌生的浏览者,我脑海里浮现出很多的在很多年前拍摄的穿着现代服饰的碧眼老外与传统陈旧的东方街景的画面。

又比如算是正式在文章中提到“内部东方主义”的《》,前不久朋友也去了蟳埔,在当地金店买了耳环。《》里提到过蟳埔当地用会耳环来区分社会身份,她买的刚好就是“奶奶”款,游客或许是看不出区别的,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个举动便是很另类,哪怕耳环是非常不起眼的配饰,她本身也是一个外来的游客。

(当地耳环的区分方式)

这个做法未必出自恶意,甚至有比一般游客更强的融入动机(一般游客不会特意去买这么贵的金饰),但却依然带着“他者”的凝视。

“他者”并不是贬义的,从人类学提出“他者”这个概念开始就带着反思的意味,它鼓励我们要将文化放在他自身的原生环境里去理解,而原生环境也面临着他者凝视下的发展困惑。比如,我这几年去金华看板凳龙,看的是当地朋友带我去的属于每个村子原生仪式的板凳龙,发现和另一些朋友去看的面向游客的板凳龙还是有不少差异,哪怕他们并不为游客专门准备什么环节,只是因为知道会有许多外来的游客来观看,也会有所改变,就像人们独自起舞与面对镜头、面对观众起舞时的差异。

最后想说的是,不论是“东方主义”、“自我东方主义”,还是“内部东方主义”,都是理论概念。我们(至少是我)通过这些理论概念系统性或概括性地去了解一些现象、关系、行为、模式等,而不是将此作为标签,粗暴地贴遍每一根看不顺眼的电线杆子,更不是借由这些“新鲜”名词不停搅乱本来就混沌的网络舆论场。只是当文旅成为网络话语的驱动焦点,古风、非遗、旅游等等成为网络热点以后,当我们去学习、体验、观看、评论、制造一系列文化形象时,这些理论概念或许有助于帮助我们反思“自我”、尊重“他者”、达成共识。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猜你喜欢

国乒出征美国大满贯!莎头高远帅酷,林诗栋跑丢鞋,鳗鱼同同私聊

有人称赞孙颖莎的“小丸子头”可爱极了,简直是走在机场里的表情包;也有人夸奖王曼昱的All Black造型,简洁却又透露出一股高级感,完美展现她的好身材;甚至有网友调侃林高远,称他手拿折扇的样子,像极了古代的翩…

国乒出征美国大满贯!莎头高远帅酷,林诗栋跑丢鞋,鳗鱼同同私聊

哪吒之魔童闹海一再延期,吃相是不是有点太难看了

从过年到现在,有不少假期吧,许多新片子本来想在银幕上亮相,却因为这部片子占据了大量档期而异常艰难。 有网友说,我们不否认这部片子的优秀,但是片方为了追,更高票房而不断的延期,这种过度商业化操作令人们大失所望…

哪吒之魔童闹海一再延期,吃相是不是有点太难看了

补铁王者另有其物!猪肝在它面前不值一提,速来围观

  在健康饮食的话题中,补铁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知道猪肝富含铁元素,是传统的补铁食材,但其实,在我们日常的饮食中,还有不少食物的含铁量比猪肝更胜一筹,且在铁的吸收率等方面表现优异。比猪肝还补铁的食物有哪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

补铁王者另有其物!猪肝在它面前不值一提,速来围观

8家台湾地区实体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单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今天,商务部将8家台湾地区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8家台湾地区实体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单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AI智能激光语音驱鸟器:精准识别,高效驱鸟恒峰智慧科技

更为先进的是,这款驱鸟器不仅能够单独使用激光进行驱鸟,还能联动超声波及语音喇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驱鸟策略。 在驱动方面,AI智能激光语音驱鸟器采用了精密步进电机,这使得设备的起动和制动都快速且平顺,确保了…

AI智能激光语音驱鸟器:精准识别,高效驱鸟恒峰智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