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er Freund and Alistair Thomson (eds.), Oral History and Photograph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口述史与摄影》的核心内容在于探讨口述史与摄影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深入分析这两种媒介如何共同塑造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记忆。该书的各章节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口述史和摄影的交织,例如:
* 摄影作为口述史的触发器:强调照片如何激发受访者的记忆,从而引出更丰富的故事和情感。照片不仅是过去瞬间的静态记录,更是记忆的催化剂,能够激活深藏的个人和集体回忆。
* 照片与口述叙事的张力:揭示照片所呈现的“幸福”或“理想化”形象与口述叙事中可能存在的痛苦、矛盾和创伤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理解历史复杂性的关键。照片可能会掩盖背后的紧张和创伤,而访谈则可以揭示这些被隐藏的真相。
* 照片的文化和政治意义:分析照片如何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影响,以及照片如何被用于构建身份认同、家庭历史和社会记忆。照片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生活的记录,它们也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进程中,例如在战争宣传或移民叙事中。
* 口述史的“视觉转向”:阐述了历史学领域对视觉材料日益增长的兴趣,以及这种“视觉转向”如何影响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口述史不再仅仅依赖于文字记录,而是开始认真对待视觉图像的证据价值和解释潜力。
* 照片和口述史的相互构建:强调照片和口述叙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构建过去。照片为口述叙事提供了具体的视觉语境,而口述叙事则为照片注入了新的意义和解读。
本书强调口述史和摄影都不是中立的媒介,它们都受到特定视角、文化背景和权力关系的影响。因此,分析照片和口述史,不仅要关注其内容,还要深入研究其生产过程、传播方式以及接收者的解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书的作者们还探讨了如何将照片融入口述史访谈中,以及如何利用照片来拓展口述史的理论和实践。他们指出,照片不仅可以用来辅助记忆,还可以作为分析社会文化现象和历史变迁的工具。通过结合口述史和摄影,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历史,并挑战那些将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视觉与叙事截然分开的二元对立。通过本书各章节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口述史和摄影作为记录和重构历史的强大力量,以及它们在塑造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杨祥银阅读总结,2025.1.6)
中国人民大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报名(点击下方海报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汇集口述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深入探讨口述史的理论框架、方法论创新与实践应用。课程设置涵盖口述史的问题意识与操作方法、深度访谈技巧、集体记忆理论、情感转向研究以及AI赋能下的可能性路径等前沿议题。同时,通过农村减贫、乡村振兴、传统生态知识、非遗传承人与音乐家口述史等多领域实践案例,展示口述史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传承文化记忆方面的独特价值。本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系统把握口述史理论框架、掌握访谈实操技能、提升口述史分析能力,推动口述史研究方向着更加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为记录和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