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省级或市级卫视的台标时,重庆卫视无疑是最显眼的例子,其标志的变更频率令人瞩目。在过去30年间,该台标竟然经历了多达八次的更换,频繁得如同走马灯一般。
最早的台标“山城明珠”自1988年使用至2000年左右,随后更换为“山水之城”,这一标志在2000年左右恢复了设计风格,直至2018年。而在2015至2023年期间,则使用了名为“未来之眼”的设计。预计到2024年,新的台标将以“CQ”为核心元素,通过空间演绎表现,并结合红蓝渐变的螺旋上升视觉效果,这一变化让人咋舌。
可以说,这一台标频繁更换的速度在全国的卫视中都是屈指可数的。若这些变换能带来更高的收视率和观众认可度,或许这还可以被视为积极的尝试。然而,现实却是,每一次更换都引来网友的广泛吐槽,最初只是“还不错”,逐渐演变为“设计越来越丑”,甚至有人直言,新标志与十多年前某浙江城市电视台的标志相似,有网友更是戏谑道,新设计完全使其看起来像是县级电视台的水平。
如此反复无常的设计,似乎始终难以摆脱“CQ”这一拼音的束缚。这种“随心所欲”地更换台标,导致了品牌形象的混乱,也显露出对自身标志缺乏自信,确实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按照一般的设计准则,省(市)级卫视的台标应强调设计理念的新颖性、地域的辨识度以及公众的接受程度。一旦确定,台标很少更改。在许多观众心目中,旧的台标承载着深厚的情感,那是岁月积淀的回忆,如同一位陪伴观众成长的长者,看到它便会唤起那些在电视机前度过的美好时光。
作为一个直辖市的电视台,重庆卫视在当前的设计变革中是否展现出更新的理念?是否具备更加鲜明的地域辨识度?公众认可度是否得到深入提升?从观众的争议与反馈中可以略窥一二。
总的来说,频繁更换台标实需谨慎,央视的台标数十年如一日,令人倍感珍贵且不会轻易改动。因为一旦改变台标,或将对品牌形象及其受众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在个人的记忆中,重庆卫视在2015至2023年间使用的两个版本的台标,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